萨提亚家庭教育名言
1、怎样摆脱无力感?
2、塞里格曼认为,一个人的无助感,其实是因为缺乏能力和缺乏控制感的知觉所导致的。
3、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增加一个人的无力感,比如一个孩子,他让自己非常听话、乖巧懂事,他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但他发现,即便这样也仍然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喜爱和认同。
4、如果一个人能够意识到,眼前的苦难只是暂时的,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必然到来,那么他就不会陷入“一切都是徒劳”的无助中。
5、一个快乐的家庭就是他们永远都可以相处在一起,他们可以了解,并且接纳彼此的差异,他们可以欣赏和感谢他们的相同,他们可以为了未来共同生存,而不是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
6、教育孩子需要自然而然的状态,成天琢磨孩子等于成天陷害孩子。
7、他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并且在笼子里装了一个蜂鸣器。只要蜂鸣器发出响声,他就对狗实行电击。
8、每一次累积的失败,都会打击一个人的勇气和自信心,时间长了,当他发现一切都无法改变时,他的斗志会随之消失,精神会随之瓦解,进而他会放弃所有的努力和行动,最终陷入绝望的无助中。
9、这些微习惯看似毫不起眼,但是它却能够开启大脑想要改变的强烈欲望。一旦一个人有了想要改变的欲望,那么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他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微习惯的门槛,让自己不断升级。
10、家庭教育立足身教。父母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规范,用榜样和环境的力量来影响和熏陶孩子,而不是父母放纵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通过粗暴的训斥,打骂等方式来管教和塑造孩子。
11、就像网上说的,如果你抓住了风口,即便你是一头笨重的猪,也能够在天上飞起来;如果你没有抓住风口,即便你是一只猎豹,使尽浑身解数奔跑起来,也不一定比一头猪跑得更远。
12、很多感到无助的人,他们在面对令他们感到“无力”的事物时,也想过“这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这并没有那么难克服”,可是真要让他们迈开腿、行动起来,却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13、一般来讲,当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努力多次却仍然遭受失败后,他的自尊心会受损,便会选择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失败和打击出现的太过频繁或严重,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无力感,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本来付出少许努力就能够掌控的情况上。
14、只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人格成长环境和沃土,帮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国土上的国王就行了。
15、接二连三的失败经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下人生的部分可能性,但绝不是全部。
16、狗无法逃出笼子,像被板上钉钉一样,只能遭受电击的酷刑。每次狗都被电得魂飞魄散,发出鬼哭狼嚎的惨叫声。
17、如果心理上出现了困境,可以去找心理医生;如果在工作上总是不尽如人意,可以去找一个职场教练;如果在人际关系上频频受阻,也同样可以去找这个领域的专家,帮你梳理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18、你本来就有翅膀,为何要让无力感这种“虚弱的幻觉”,禁锢了你生来就有的“冲破牢笼、振翅高飞”的力量?
19、孩子的幼年,陪伴非常重要。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贯彻终身。在陪伴中,我们给孩子示范,对口腹之欲的克制,对消费主义的抵挡,对精神世界的不间断的追求,中年坚忍和奋斗,晚年从容和安住。陪伴的力量,会缓释孩子的焦虑。心不在焉,急三火四,随波逐流的父母,是孩子难堪的宿命。
20、人生就是感到无力,该怎么办?想要战胜一个东西,我们需要先了解它。
21、太好的妈妈就是太坏的妈妈,足够好的妈妈是六十分。
22、比如,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写50个字,每天只早起5分钟,每天只看一页书等等。
23、孩子有问题首先要评价一下父母的人格健康度。父母不健康的人格,会把糟糕的东西不自觉地投射给孩子。父母亲要有足够的人格强度,才能忍受育儿中挫折和失败。
24、一切都是徒劳,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和力气去做那些徒增挫败感、打击自信心的事情?“待在原地”会很无助,可是做了,得到失败的结果会让自己更无助,所以还是选择待在原地好一点,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人群某个角落里的内心世界。
25、如果把所有的失败都进行人格归因,那无疑是从根本上打击了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让一个人放弃任何希望,缴械投降。
26、出乎意料的是,狗并没有喜出望外地逃出去,反而就地呻吟,露出一副“即将被行刑”的惊恐模样。
27、想要摆脱习得性无助,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找一个教练。
28、如果我们过去一直在讨好父母,当我们停止讨好,试图做到一致时,往往会发现父母会愤怒地指责我们。于是我们感到内疚,又回到了原来讨好的模式中,心里却隐藏着愤怒。从治疗师的角度看,父母从依赖到指责,其实说明他们的能量在增加,我们应该欢迎这个变化,而不是感到内疚。指责代表他们在乎你。
29、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了一个关于狗的实验。
30、被多次电击之后,塞利格曼再次响起蜂鸣器,与往常不同的是,他这次并没有对狗实行电击,而是把狗笼子的门打开了。
萨提亚家庭教育名言
31、想要避免习得性无助,首先就要有一个辩证的、乐观的心态。
32、无力的根源是什么?
33、父母老师将孩子分类归纳定义为某种人,将孩子一生高度总结导致的恶果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缺陷的人。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有人格塑造作用。
34、一个五岁德国小男孩总是喜欢穿裙子。他的爸爸没有责骂他,而是选择跟他一起穿上裙子,走上街。他的爸爸说:“我没有受过多少高等教育。我只想我的孩子懂得:有时候不一定要符合大众预期。我想让他知道,爸爸总会在他身边支持他。”他们的一个偏狭邻居据说看得目瞪口呆,结果迎头撞到了路灯杆上。好有勇气的爸爸!
35、一个人经常感到无力,觉得自己像一颗命运的棋子被人摆布,其实真正令他们感到无助的是他们非理性的想法,而不完全是他们所遭受的境遇。
36、有句话说的好,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37、孩子渴望父母的爱,父母对孩子只谈学习,孩子只会感到压抑和控制。
38、死死抱住“无力改变”这个结局,其实是因为他们陷入了三个致命的非理性思维的陷阱。
39、只要父母人格健康,孩子经历什么都不太重要。父母做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重要得多
40、要相信,我们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很多人都已经经历过了,并且他们把这些失败的经验提炼了出来,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获得他们的帮助,我们的努力会事半功倍。
41、孩子成长最大的阻碍来自于与父母亲的分离。孩子只有走出与父母的共生圈,才能顺利的开始他的个体化与独立自主的过程,也才能更好地成长和社会化。
42、孩子成长要看与妈妈的距离有多远。好的父母能忍受分离的焦虑。被孩子“抛弃”的越好的父母,越是成功的父母。
43、“哭什么哭,不就是只乌龟吗?爸爸再给你买一个。”当孩子养的小乌龟死了,你如何安慰?孩子听后哭的更厉害的,不再只是因为乌龟的死,更因为他的情绪不被接纳和理解。告诉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过。”当孩子的情绪被爸爸接纳和理解时,就能更好地面对现实和自己的感觉。
44、孩子反叛的时候,并不是代表这些孩子希望做得不好,他们所希望的只是得到注意,所以萨提亚模式也试着在帮助这些孩子得到一个正向的注意。
45、隔代抚养要看长辈人格品质是否健康。
46、选择一个对的教练,其实是帮助我们在大方向上不跑偏,因为只有选对了方向,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努力,我们才更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47、就像塞里格曼博士所说的“乐观的人倾向于把麻烦解释为短暂的、可控的,并且是针对某一特定情况的。悲观的人正好相反,他们相信眼前的麻烦会持续永远,破坏他们所做的所有事,并且是不可控的。”
48、如果一个人做什么都做不好,可能不是他的能力不行,而是他的方法错了、方向错了。
49、经常觉得无助的人,通常会把各种失意和挫败归咎在自己身上。一件事情做得不好,没有做成功,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要么就是能力不够,要么就是性格缺陷。
50、我不喜欢社交,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而且抗压力本身就差,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即使改变,也只会是冰山一角。
51、他们会这样想:
52、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把孩子搞坏了。父母爱孩子没有错,是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出了错.
53、除了永久性和泛化,人格归因可以说是无力感最大的源泉。
54、因为在一次又一次挫败的经历中,他们已经潜移默化地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坚不可破的“牢笼”,而这个牢笼正是他们真正感到无力的根源。
55、习得性无助的人,对待令他们感到无助的事物,通常会抱有永久化的态度,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表达,“我永远都好不起来了”,“我的人生就这样了”,“我会一直这样下去”,“我再也不会相信爱情了”。
56、无力感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
57、如果一个人能够对某些情况进行控制并取得了成功,那么他就能够相信,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够有所收获。
58、从微小的行动开始
59、在亲子互动中,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基本是相似的。批评孩子不懂事时,孩子也在抱怨你的不理解;责怪孩子快把你逼疯了时,你基本上也快把孩子逼疯了;改变亲子关系,从接纳开始,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你会发现:自己对了,孩子就对了!
60、想要摆脱无力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改变。
萨提亚家庭教育名言
61、以这样的方式来暗示“不可改变”,当然会感到无力和绝望了。
62、人生活着感觉特别没心气的时候,一定是受到挫折了,没有动力了
63、找一个专业的教练
64、人的任何负面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出于某种饥渴和伤害。饥渴包括对爱的饥渴、对认可的饥渴和希望被人看到听到的饥渴……是自我对于完整和表里一致和联结的渴望。而受伤反映了成长期的最初阶段,因为接受的教育是必须压抑自己的天性达到顺从,所以就会让真正的自我受伤。
65、再比如,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凡事谦让、待人有礼,他总是第1个来公司,最后1个人离开公司,加班加点的工作却没有让他的业绩得到大幅提升,更别提老板的重视和提拔,这令他在工作上经常感到无助。
66、所以,想要摆脱无力感,可以试着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一个小到没有阻力,小到不可能失败的目标。
67、当“心理的歹徒”来临:压力、挫折、成长的困惑等,中国的父母让孩子独立面对,自己像奴隶主一样监工。
68、很显然,做这些事情几乎没有任何负担,哪怕只调用最少的意志力,也可以把它们完成。
69、如果我足够强大,我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达成我想要达成的一切,正是因为我太弱了、不够优秀,所以我总是把事情搞砸。
70、人格归因
71、狗本来有逃生的可能,但由于过往惨痛的经历,狗主动放弃了这种希望。塞利格曼把这种“心灰意冷地待在原地,坐以待毙地等待痛苦的来临”的这种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
72、简单来讲,就是4个字,无力改变。
73、长此以往,这些行为就会渐渐演变成微习惯。
74、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上屡遭失败,经常心情不好,他的坏心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本来相对良好的婚姻和人际关系。发生争吵后,他本来只需要付出少许的努力就能和好如初,但如果他把工作上的那种无力感泛化到关系上,他就很容易选择拒绝沟通等方式,来逃避这种不好的感觉,使得关系不断疏远、不断恶化。
75、我没有改变的能力和魄力,我都试过了,事实证明都行不通。
76、最后,关于无力感,我想到了诗人鲁米的一句经典名言——“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77、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渴望爱。
78、改变心态
79、他们整个人会非常焦虑,内心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冲突,他们无比渴望前进,极其迫切地想要摆脱无力感,可是最后的最后,就像被施了诅咒一样,他们多半还是会选择撤退、选择逃避。
80、我肯定我自己的话,可以让孩子们看到我是如何做到的,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身为父母亲的你,要降低你的批判和指责,要接纳孩子,你不是一定要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做,如果你可以接受这些孩子的话,不对他们的行为带着批判的态度,那你就可以教育他们如何肯定自己。
81、当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于事无补,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会觉得全世界好像都在跟自己作对,否则为什么他会一次又一次地得不到他想要的结果,哪怕他想要的结果是那么的微小、那么的不足轻重。
82、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以应对家以外的寒冷。
83、也许过去可以做1000件事情,一些不好的经历发生了,减去100件事情,也仍然可以做900件事情。
84、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曾说:“要把所有那些负面的信息当做对自身行为的评价,而不是对自身价值的评判。”
85、父母的功能太强大了,孩子的功能会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
86、正常,人生就是磕磕绊绊的,这样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