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中也名句
1、扩展资料:
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
3、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4、出自:《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原文:
5、谁都无法做到洞晓一切,这被称之为可能性。
6、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7、百炼化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
8、“客家之源在整个古中原地区,具体说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辽阔地带。”这样说来,上面所说的中原,那就是个“小中原”了,客家先民在900多年的三次大迁徙,“他们途中经过除河洛地区”之外的其他辽阔地区。受到秦陇文化、燕赵文化、晋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的多元影响。“可见“古中原”地区多么地广阔。
9、这句又写了三种景物,以“流水”为中心,流水之上架着小桥,流水之旁住着人家。荒凉、萧条与清肃、恬静作对比。
10、《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可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
11、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12、广义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狭义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13、吴国、越国强盛后也开始参与中原争霸。
14、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
15、中原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原意中并未指定确切地理方位。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国语·越语上》:“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这些是“中原”一词最早的出处,意指“原野”。中原地区在远古时期即有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时代。
16、创作背景:
17、有吹来寒意“西风”,还有行进迟缓的“瘦马”。瘦马上的人呢?是个离家在外,犹如到了天边的断肠人,是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金人也曾二缄问,谨言方能到慎行。
19、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的辞源(全两册)纪念版:“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
20、《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将秋郊黄昏之景与羁旅之愁结合在一起写,是负有盛名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21、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百炼
22、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荒凉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这一句接着又并列出三种景物,有伸向远方的“古道”。
23、元代:马致远
24、汉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词指原野者史书中也仍然存在,与地理概念的中原并存。比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为了传土于子孙,名扬后世,“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这里的中原依旧指“原野”。
25、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26、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27、中原”作为地域概念在古时候覆盖范围非常广,而且形成也较为漫长。原来是指以河洛盆地为中心的商朝统治区域,后来是周朝统冶区域,包括整个河南、陕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西北部,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中平原是中原地域概念下的一部分,是分子与分母的关系。这个时期区别于中原地区的国家主要是楚国、吴国、越国等长江流域的国家,因此楚国“不服周”,一直向北扩展,占领了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最后加入到中原国家的行列。
28、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
29、但仕途多舛,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都未曾担任显赫官职,所以其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
30、中原是“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新蔡、安丰。”这个范围主要是现在的河南,还包括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数地方。
中原中也名句
31、宋代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
32、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在1285年到1287年间曾担任江浙行省务官,1295年—1297年间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等组织了“元贞书会”,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
33、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34、西方的秦国就更不用说了,秦穆公就开始参与中原争霸。
35、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3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7、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38、明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宪副》:“公闻国变,眦裂发怒,竭蹶中原,以需生聚,归节金陵。”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
39、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40、马致远在大约五十岁的时候终于辞官归隐了。其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官场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
41、西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中的“中原”一词仍然有野外之意。
42、作者介绍:
43、天净沙·秋思
44、在《天净沙·秋思》中描绘出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飘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曲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意思是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45、铜雀春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46、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书中称这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书中誉为“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47、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48、《文选·谢灵运》诗:“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李善注:“中原,谓洛阳也。”
49、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从此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
50、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1、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里的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与今义基本相同。
52、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53、化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
54、《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5、“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区。根据史料,从春秋战国时起,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在这么一段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了后期,已经是专指河南地区了。中原一词便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
56、“中原”一词最初只是“原野”之意。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书·禹贡》。《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
57、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8、马致远,中国元代戏曲作家。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马致远青年时期追求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
59、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