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4、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现出洁身自好,不断完美自
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7、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8、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9、《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抒情,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篇名作写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屈原痛感自己的治国之道不能为楚王所接受,他只好悲愤地走开了,去寻求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他在此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作了一番抒情的描述:早晨从苍梧启程了,晚上到达了悬圃。一天的奔波,该是多么地疲劳啊!本想在宫门之外少休息一会,但是不能啊!时间紧迫,天已快黑了。我请求羲和,不要再驱车前进了,崦嵫已在眼前,不要靠近它吧!摆在我们面前的路程是那样的长,那样的远,我已经立志,要百折不挠的去寻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
10、“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现出忠心耿耿
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2、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3、“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4、《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15、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
18、“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19、不是离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等
20、《离骚》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
21、“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22、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2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5、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出诗人不断完美自己,修炼自己,对完美的追求,引用率非常高.
27、漫漫:路遥远的样子。其:代指"路"。修远:长远。(在追寻真理方面)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不遗余力地)上上下下追求探索。
28、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29、“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0、“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离骚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31、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3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2《离骚》中的名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3《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4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是: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5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6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7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1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关于《离骚》:《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34、对于在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诗,已经成为很多人用以自励的千古名句。有流行解释为:"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此句在原诗中的本来意思了,这是在未看懂全诗时仅对这一句的一种望词生义、自行发挥的理解,虽然豪气,很能启发人的上进之心,但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显得苍白、单调、教条。而且听来会令人感觉到有一股"但求目的,不择手段"的意味。若把本句放回到原诗中,与前后文一起贯通理解,不作断章取义、语录式的随意发挥,便可接触到屈原要向后人表达的完美的艺术内涵,见到一个丰满生动、合情合理的艺术形象。其得益将远远大于仅把它当做一句标语口号来叫喊,也可除去先前解释上的暴戾、固执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