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句子的修辞手法:读句子并辨认句中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
2、分析作用与效果:分析夸张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效果,例如强调了某个观点、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等。
3、(5)夸张:更强烈地抒发了XX情感,或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现了XX的XX特点。
4、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谁)(做什么)(谁)(是什么)(谁、什么)(怎么样)
6、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7、几种主要修辞的作用分析答题格式
8、小伙子跑得不错,已经从起跑冲刺进入途中匀速跑。像一匹马驹昂头急奔:步幅匀称,步频紧凑,蹬动有力,腰肢放松——整个动作显得优美而富有弹性。
9、接着探讨这个拟声词的语境和意义,例如它出现在哪种情境下,是否带有某种情感色彩等。
10、首先介绍这个拟声词所表达的声音或动作,例如“咔嚓”、“咕嘟嘟”等。
11、一、句子的构成和基本形式
12、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13、知识模式(储备)
14、分析修辞手法的目的:思考作者为何选择使用特定的修辞手法,试揭示作者的意和写作意义。
15、(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16、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17、营造气氛,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内容)
18、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9、在涉及双重否定的语句或问题时,为了避免混淆和误解,建议使用肯定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个避免双重否定的表达答题框架示例:
20、提供具体例证和论证:通过引用句子中的具体词语、短语、表达方式等,配以解释和分析,来支持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21、三、分析作用答题格式:
22、先指出那几句话用了夸张修辞格。
23、施轩的脚步很均匀,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身子向前倾斜着,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跑到终点线处,她头一抬,胸一挺,终于取得了第一名。扩展资料:
24、(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5、肯定表达:直接使用肯定的语句回答问题,而非使用双重否定。例如:
26、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27、例如:小明‖在认真学习。他‖是十佳少先队员。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28、(4)对偶:主要是让句式整齐,在散文中造成整散结合的效果,增强语言的形式美。
29、考察修辞手法的语境:思考修辞手法是否与句子的主题、情感或文体相契合,进一步探索修辞手法在整个作品或段落中的作用。
30、(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31、(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32、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
33、Q:"您不认为这个政策没有任何优势吗?"
34、指出夸张手法: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句子中使用了夸张手法,例如“这个句子使用了夸张手法”。
35、(3)拟人:XX词使XX事物人格化、更富有情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XX特点,或形象地抒发(表现)XX情感。
36、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37、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38、Q:"您不觉得这个电影一点也不好看吗?"
39、赏析拟声词时,可以按照以下格式进行答题:
40、(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41、Q:"您不打算不参加派对吗?"
42、答题格式如下:
43、句子是由词或者短语构成的。它能明白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子一般可以分两部分:前一部讲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
44、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45、这更要根据文章具体的拟声词来写,大致答题格式是:作者在××中运用了拟声手法,××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切身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
46、A:"是的,我觉得这个电影不错。"
47、这个答题公式可以帮助你系统地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和作品的整体表达效果。
48、总之,赏析拟声词需要注重细节和语境,从声音、构成、意义等方面全面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有趣的语言表达方式。
49、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50、动作描写同样要求生动、具体、细致。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要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进而使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
51、按照句子的用途、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四种基本形式。
52、反问句,加强语气
53、(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54、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55、总结句子的修辞特点:最后,总结句子的修辞特点和效果,以及与作品整体风格或主题的关联,以深化对句子的理解。
56、②对全文的作用;
57、(2)借代:和比喻接近,但没有比喻在议论文当中的作用。
58、答题模式
59、描述夸张内容:简要描述句子中的夸张内容,即作者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了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60、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61、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62、2、思维模式
63、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64、揭示修辞手法的效果: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探究其在句子中所产生的效果和意义。
65、排比:除了和对偶一样的作用外,还有其它作用:
66、画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67、(1)比喻:运用XX等(喻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XX(事物的特点、情感、思想观点)。在议论文中,比喻是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说明某种深刻的道理,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68、这样的答题格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赏析夸张句,理解作者的意和表达效果。同时,按照这种格式回答,可以使答案更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69、双重否定就是肯定,可以带上语气词回答。
70、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7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72、然后指出是怎样夸张的?
73、A:"是的,我打算参加派对。"
74、开篇点题,点名时间、地点,点明题旨(内容-主旨);
75、重述问题:将双重否定问题转化为肯定的问题,便于明确回答。例如:
76、结合文章背景信息:如果是在整篇文章或段落中分析句子,要结合背景信息,如作者的写作风格、题材特点、时代背景等,进一步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
77、一、分析句子从句式入手
78、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79、结合原文:在回答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的句子或词语,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80、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81、A:"是的,我认为这个政策有一些优势。"
82、二、分析段落答题格式:
83、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84、最后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个拟声词在不同的语境下的运用和效果。
85、答案:夸张句的赏析答题格式通常是先指出句子中的夸张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和效果。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86、通过使用肯定的表达方式,回答会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避免引起歧义和误解。
87、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88、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
89、(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90、接着分析这个拟声词的构成和特点,例如是否有重复的音节、是否有拖长或急促的音调等。
91、以下是一种句子答题公式,可以帮助你进行修辞角度的赏析:
9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93、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94、夸张句: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夸张句一般分为三类:一、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三、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前后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这里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夸张为“三千尺”,是突出瀑布的壮观,令人震撼。
95、感叹句,抒情强烈。
96、简化回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回答问题,避免使用复杂的双重否定结构。例如:
97、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内容)
98、有什么效果?(突出……什么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