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如果梁先生的意见被采纳了呢?
2、其中令我印象最深,最让我感动的是这篇以两封信构成的《萝卜干的滋味》。主要讲述了朱振亚的母亲为了保证朱振亚的营养,省吃俭用,尽自己的能力每天给朱振亚准备营养的午餐,却发现一连几天朱振亚放学带回来的餐盒疑似被调换,怀疑他的营养午餐被调包,于是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请求老师帮助调查。而此时,在学校,同样困惑的还有刘毅军和老师:因为,每天中午,刘毅军都发现自己带的萝卜干午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排骨、鸡腿等营养午餐,他把这事报告给老师,老师在同学中调查,大家都沉默不语。直到收到朱振亚母亲的来信,老师才恍然大悟,并怀着无比愉快和欣慰的心情给朱振亚母亲回信,告诉她:是她善良的儿子——朱振亚为了让刘毅军吃上一餐好饭而悄悄地把自己的饭盒和刘毅军的对换了。
3、在这五个部分里,我们可以关注这样几问题:
4、如果古老的城墙如同当时梁先生和夫人设想,成为环城公园的载体,如果上面竟然种满了林海音先生父亲喜欢的花,如果我们可以城墙下的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在四月的丁香和海棠的花瓣雨中读一段《城南旧事》,如果我们能登上宽厚古老的城墙,在微风浮动、夕阳西下的黄昏里,凝视着脚下的风景,会怎么样呢?
5、对一个少女来说,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痛苦。
6、后来,在一个雨夜中,林海音在写下这样的句子:
7、因此,《城南旧事》电影中不断被音乐和歌唱强调的“送别”之声,包含了爱和怀念的“送别之声”,也就正可以看做整本书的主题。
8、送别的对象不仅仅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童年的时光,还是作者心爱的北京城。
9、我们还会羡慕日本人拥有京都?法国人拥有巴黎吗?
10、五次送别实际上也构成了全书的五个部分:
11、和小英子分手以后,秀贞可能会有怎样的经历?
12、为什么会这样呢?
13、歌的名字叫《送别》,实际上主人公小英子也一直在送别,送别了妞儿和秀贞,送别了小贼,送别了兰姨娘和德先叔,送别了宋妈,送别了爸爸。
14、如今,能找回的,是几十年前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15、无论是去前门、城南游艺园、天桥,都非常方便。
16、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赏析:这一小段话把骆驼咀嚼草料的神情与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我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骆驼弓着身子,吃着草,牙齿磨来磨去,发出“嗞嗞”的声音。磨着磨着,一些白泡泡就出来了,挂在骆驼的嘴上,别有一番乐趣。我从“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体会到,林海音对骆驼十分感兴趣,并且非常之喜爱,深深地被骆驼吸引住了;也让我看到了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小林海音看着骆驼,眼睛直直的,牙齿有节奏地磨着。再来看看“大鼻孔里冒着热气”这半句,也充分说明了作者对骆驼的喜爱,如果她不喜欢骆驼,她会观察那么仔细吗?这就是林海音高明之处——一整段没用一个“爱”,却通过自己的动作和骆驼的动作表现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17、为什么这本书对年长的读者来讲,有这么长时间的空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又必须要读呢?
18、《红岩》的反面人物甫志高是这样的:
19、妈妈告诉我,在我很小的时候,不擅长唱歌的她,为了哄我睡觉,就读唐诗给我听,从此,我便与书结下了缘。渐渐地,我懂事了,妈妈开始讲一些童话故事,每晚我都是伴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进入甜蜜的梦乡。直到现在,睡前听故事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后来,我上学了,随着识字量的增多,我便主动找书看。每到节假日,我就成了书店、书馆的常客。
20、我们在留白的部分里能看到“小英子”的善良,因为她心中始终装着的“别人的苦痛”。
21、我们读不到《城南旧事》,恐怕是因为60年代、70年代的读者接受不了这样的英子一家:
22、但作者也不是一味留白,没讲的部分实际上也留下了线索。
23、记得有一天早上,下着瓢泼大雨,妈妈做好了鸡蛋面条,递到我面前,说:“抓紧时间吃完,否则要迟到了!”我看了看,扭过头说:“不吃!我要去路上买包子吃。”“天下着大雨,包子店在马路对面,那个地方不好调头,也不好停车,今天早上吃面条,放学后我们去买包子,明天早上就吃,好吗?”“不行,我不管,就要吃包子”我不依不饶。妈妈见时间不早,我仍一个劲地瞎吵,放出狠话:“今天只有面条,如果你不吃,就没有早餐吃了!”“不吃就不吃!”我一边倔强地答道,一边往外走,心想:你才舍不得让我饿肚子呢,只要我现在不吃,经过包子店,你自然会帮我买!然而,那天妈妈居然动起了真格,真让我饿着肚子上学了。就这样,
24、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25、如果今天的北京,是一座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撼的中国古建筑、古城市的博物馆呢?
26、九年里,林家就搬了六次家。在虎桥坊住的时候,林爸爸甚至租下了整个蕉岭会馆,将之油漆一新。要知道,这个地方当时直接通向当时最繁华的街道。
27、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28、年代前,我们几代青年的生活状态和小英子大不相同
29、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30、你是否赞同吴妈与丈夫一起回去?原因是什么?
31、小驴大概是饿了,它在地上卧着,忽然仰起脖子一声高叫,多么难听!黄板牙儿过去打开了一袋子干草,他看见吃的,一翻滚,站起来,小蹄子把爸爸重在花池子边的玉花给踩到了两三棵。驴子吃上甘草子,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露着。
32、但是这座城,却永不再来了,虽然它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33、如今,找不回的,是几十年前林徽因和丈夫竭力保护的北京城。
34、穿着上好料子的西装,出入咖啡馆,还想着要回去给媳妇儿买麻辣牛肉。
35、布罗茨基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36、林海音小时候家中的这些事情,有的写进作品了,有的没有,但就凭写进去那些,就不太适合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的阅读环境。
37、林爸爸非常讲究吃:他爱吃寿喜烧,每次吃之前还会亲自去选肉,交代厨师应该怎样切肉。讲究种花,不论搬家到哪里,家到处都摆满了花,夹竹桃、爱喝酒、打牌;他讲究衣穿着,身上从来都是一尘不染,每逢过春节,都要去前门的“瑞蚨祥”挑进口料子,给全家老小量身定做漂亮衣服,讲究生活的仪式感,穿新衣到铸新照相馆拍全家福;讲究小孩子教育,给英子订阅《儿童世界》、《小朋友》杂志,让她看外国翻译过来的作品,让她上长甸师大第一附小,英子也因此在小学就接触到了一大批外国文学名著,并且能学会到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买书。
38、但是她人已在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北平要向何处找寻?只有在文字里。
39、兰姨娘圆圆扁扁的脸儿,一排整整齐齐的白牙,我最喜欢她左边那颗镶金的牙,笑时左嘴角向上一斜,金牙便很合适地露出来。左嘴角还有一处酒窝,随着笑声打漩儿。
40、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有钱的人、和国外有关的人,生活讲究、精致的人不在我们的主流价值里。所以你看,《父母爱情》这部电视剧里,安杰必须要连夜改旗袍,锯高跟鞋。
41、这两句话同样也适用于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42、你会发现对这几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基于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评价,但《城南旧事》的小英子却没有。这是因为《城南旧事》采用的是儿童视角,所以有些话不能说,那个年纪的英子还没想明白,作品因此需要留白。
43、读《城南旧事》有感《城南旧事》是作者林海音的一部半自传,书中以李叔同的《送别》为情感基调,从一个小女孩英子的视角记录了童年生活的五个部分:(一)惠安馆传奇(二)我们看海去(三)兰姨娘(四)驴打滚儿(五)爸爸的花儿落了,讲述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一次次的告别,在慢慢感悟人生中得以成长。文中的英子像所有孩童那般,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却对周围的一切都无法定夺,在亦梦亦真的童年,她辨不清疯子和常人,道不明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搞不懂希望与绝望,分不出情与爱,每一次的告别,她都好像明白了什么,却又说不出什么?她只能通过不断地向周围的人,爸爸、妈妈、宋妈他们求助,全文就这样通过对答的形式,让我们看到小英子的内心成长历程。(1)疯子和常人有什么区别惠安馆里的秀贞是人人避而远之的疯子,可在英子眼中,她和李大妈刘大婶儿家的姑娘没什么不同。文中秀贞问英子,自己是疯子吗?外面的疯子都到处捡东西吃,可秀贞不会。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爱人不回来,不知道自己的小桂子在哪里,她只是一直在等待,等待司康,等待小桂子,等待着遥不可及的希望降临。但从人们判断疯子与常人的标准来说,这就是疯子。但在英子眼中,什么是疯子和常人的区别,她不懂。她只知道秀贞是会冲她笑,会给她染指甲的三婶儿。并且她一直惦记着秀贞在找的小桂子,在遇到被养父母的妞儿之后,小小年纪的她拼尽全力,促成了秀贞母子的相认。虽然最后,秀贞母女以的悲剧结束,可对她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还有什么比找到亲人更加令人欢喜的呢?疯子和常人的区别是什么?在医院醒来的英子,急切地想要从大人们那里得到答案,可父母时告诉她:“以前的事很快就会被忘记。”她只能在马夫扬起鞭子时想起小桂子被养父母的伤痕。(2)好人和坏人有什么不同草木深深的围墙足够将一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隐藏,也足够抓捕一个“偷药的海因兹”。此时的小英子从情感的角度看,小偷是值得同情的,是为了能够让弟弟有出息而逼不得已走上歧途的。可是从社会法律的角度看,他又确实偷了东西,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触犯了法律。这在小小的英子看来,是迷惑的,她只能在警察带走小偷时紧紧地抓住宋妈的衣服。在宋妈说让她以后把小偷写进书里,警告世人的时候大声说;“不!”(3)守卫亲情英子喜欢秀贞,喜欢妞儿,却对戴着眼镜挑剔妈妈饭菜的德先叔和与爸爸牵手的兰姨娘嗤之以鼻。但英子也是聪明伶俐,勇敢捍卫家庭的小机灵。在撞破父亲和兰姨娘暧昧不清的关系时,她没有被兰姨娘的美貌和花言巧语所蒙蔽,巧妙地周旋在德先叔和兰姨娘之间,牵桥搭线,将这两个平日里厌恶的两个人一起送出了自己的家门,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家庭,高兴着向母亲邀功请赏,还不忘帮爸爸买豆蔻去安慰爸爸。没有人告诉英子这样做的意义,但她知道打哪儿之后,妈妈的脸上不再有愁容。(4)不得不的无奈宋妈来英子家有四年多了,家里上上下下都离不开宋妈的打点。早上上学前的梳头,给弟弟喂药,给妹妹缝补衣裳,自己平日心里直嚷臭脚的宋妈已经成为家里的一份子了。可是随着宋妈的丈夫黄板儿牙牵来的驴拉的屎满院子地打滚,宋妈的精神寄托,小栓子的死和丫头子的给人,这个自己平日里叫嚷着臭脚的宋妈也要离去了。在无数次找寻丫头子无果后,宋妈终于盘着腿坐上了黄板儿牙牵着的驴回家继续生养去了。英子不明白宋妈为什么回家给一个长相丑陋,只知道要钱,还把孩子送人的黄板儿牙。她只能目送着宋妈盘坐在驴上的身影渐行渐远。(5)花落果熟毕业典礼要举办了,英子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发言了。可爸爸却在此时病倒了,英子渴望爸爸能够来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可爸爸只是告诉他:“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毕业典礼终于到来了:「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看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於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別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兰姨娘跟著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著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等回到家,爸爸种的花也落了,也意味着爸爸将永远离开她,她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要长成果实了。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经历着告别,告别童年,告别玩伴,告别老师,告别父母,告别过去,而大多时候一别即是天涯,可天涯的尽头依旧是天涯啊!我们只能在时光里踽踽独行,边挥手,边成长,边前行。
44、住的地方也是不能含糊:
45、《城南旧事》:最可贵的是文学世界里的北京城
46、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更具体一点。
47、摘抄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48、我仰起头来,望见了青蓝的天空,上面浮着一块白云彩,不,一条船。我记得她说:“那条船,慢慢儿地往天边上挪动,我仿佛上了船,心是飘的。”她现在在船上吗?往天边上去了吗?
49、归根结底,每个作家都追求同样的东西,重获过去或阻止现在的流逝。
50、“小英子”自己难道没有苦痛吗?
51、为什么如今三、四十岁的人小时候读过这本书的人好像很少?
52、“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捡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飞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苦念北平》)
53、多年前,也就在和林海音写《城南旧事》差不多的年代,梁思成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保存古都基本面貌,在北京古城之外再建设一座新城。但是很遗憾,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54、宋妈一个月工资四块钱,英子去城南游艺园一次要一块钱,老去,黄板牙叫他们一家,“老爷,太太,大”,他们出门还坐黄包车呢。
55、所以我们今天喜欢《城南旧事》,其实是一次集体的告别,是一次集体的怀念。
56、这部作品由六个篇章组成,以作者的童年为背景,讲述了英子在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内度过的童年时光。
57、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58、这部小书里写到的城南,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我们只有回到文字里面,才能依稀看到北京城当初的样子。但古老的北京城本可以沐浴在2017年的阳光里,以一座城的姿态,有呼吸,有生命力地存在,成为一座被尊敬也被亲近,被鉴赏也被陪伴,高寿而康健的城市。
59、还有,英子的爸爸是北京邮政局日本课的科长,曾经在大阪做过生意,还有林爸爸的家乡正是日本的殖民地。换句话说,林爸爸是在日本的文化中长大的。
60、《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61、但是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林海音却没有表现“小英子”的苦痛,而是把眼光放在身边人的身上,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
62、我爱读书,当我翻开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主人公英子的童年经历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意犹未尽……
6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64、《城南旧事》的主题是:送别
65、但我们也留下了遗憾。老北京已经在我们国家一路走来的这个过程中无可挽回地毁掉了。
66、结尾的部分,英子送别了爸爸,同时也就送别了整个童年生活。
67、土耳其诗人纳齐姆说过这样一句话:
68、林海音1948年离开北京,出版于1960年的《城南旧事》中满满的都是她对北京的怀念。
69、《城南旧事》出版于1960年,到今天以及五十多年了,陪伴几代人的童年,是一本淡而有味的经典。但坦白讲,90年代前,读到这本书的人其实相对而言还是是比较少的。
70、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骆驼是不大容易的事,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71、电影版的《城南旧事》里有一首骊歌,是这样唱的:
72、你喜欢不喜欢兰姨娘——密斯黄?原因是什么?
73、这些痛苦不该只让我们伤感于过去,它更大的力量应该在于,帮助人们更加慎重、更加珍惜今天的北京,好好地建设和塑造未来的北京,以及每一座我们深爱的城市。
74、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可以在完美中取得,也没有哪一个民族不错经历艰辛的岁月,巨大的代价就过上美好的生活的。历史,我们必须承受。
75、我们读的是对一个城市的回忆,和我们的留恋与亏欠。
76、读了这则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仅为刘毅军的诚实、善良而感动,更佩服朱振亚为帮助同学,甘于吃萝卜干剩饭,为了保全同学的自尊心,在老师的询问下仍一声不吭。这种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品质令我由衷地敬佩!再想想平时自己的表现,真是惭愧不已!
77、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78、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79、人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容和城市的面容。
80、比如说,如果如今只存在于老北京地上的密密麻麻的会馆、私人园林、名人故居好好的还在?我们对古老北京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领悟,会不会也会因此而更深刻一些?
81、除此之外,我们对送别还可以有进一步的理解。
82、林爸爸离世间后的第二年,十四岁的林海音就被迫成为一个大人,负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还目睹了妹妹、弟弟的去世,亲眼看着他们的小棺材从家里抬出去……
83、《城南旧事》,全书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还原她的童年。讲英子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事,碰到的人。林海音原名叫林含英,书中的小主人公叫“英子”,所以可以说这本书是林海音的回忆录,虽然不是真的,有虚构,但是基本上,都是真情实感。全书一共写了5个故事。全是“失去”。书中从始至终,都透着一股淡淡的哀伤。很多人说这书是适合小孩子看的,全书没有什么生字,便于理解,又是孩童视角。追述作者生平,林海音写这本书的时候,是1968年,也就是她50多岁的时候,在书中完全不是一个小孩子的心境,你能在书中读到苍老。要读懂这本书,需要了解北京的城南。不知道城南文化,就算是没来过北京。1、城南与南城南城是一个地里概念;城南,是指一种文化,北京独有的城南文化。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都是发生在南城,都是在城南文化环境下。书里提到了会馆,这是一种城南文化。会馆文化,是城南文化的一个特色。2、城南的进士文化和会馆文化最开始的时候,南城这一带居住的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有了做官资格的文人。但是僧多肉少,你有了做官资格,但是朝廷没有那么多的职位。于是这些文人就排队等着上任。除此以外,他们和家人会住在会馆里,每天到处闲逛。于是,便有了京剧。也造就前门商业区,那个时候,这是南方货物的一条街。繁荣昌盛。但是到了一九二几年的时候,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是会馆的破落。皇帝没有了,科举没有了,在会馆里住的这些是学生了。城南文化当年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从这里诞生了好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可是,这些故事是这么多的凄婉,这也是南城的没落。3、八大胡同和妓院在北京,必须要了解的是胡同文化。居住在南城的人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状元们走了,苦力们来了。前门文艺鼎盛,逐渐变成了天桥的杂耍。小偷们和文人们住在同一个区域,南城开始变了味道。跟着是灯红酒绿,妓院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八大胡同了。故事中的英子的家也在这时出现了不和谐的争吵。全书怀旧意味非常浓厚,故事到英子的爸爸去世结束的,爸爸去世之后她作为长女要要是承担家庭责任,就没有之前那么无忧无虑了。英子的家在上面所说的文化的冲突和没落中破碎,书中的流露的那种文化没落的哀伤,不仅仅是人生的一段悲欢,也是一个城市的没落,是一种文化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