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达情感
2、出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一段。开笔用衬托的手法、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秋的特征。“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领起下文的中心句,它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这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3、一、烘托比照的手法
4、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的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境。所以作者喜欢秋却产生悲凉的情感。
5、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6、《故都的秋》语句赏析“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赏析】以名花和美酒喻“秋”不过是大自然一种季节更替。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花的色香味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白干,烈辣十足。要想饱尝这野花白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7、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写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韵,读来如饮醇酒,久而弥笃,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8、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9、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出神入化地运用了排比。看似信马由缰,随手拈来,再细细琢磨,不禁让人叹服,实乃精心之作。巴金先生曾说:“达夫《故都的秋》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意畅达。
10、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也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
11、“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
12、三、排比修辞格
13、【赏析】这句是写场景。雨后,夕阳即将西下,石桥投下了歪斜的影子,桥头的树底立着一个(或几个)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句子通过“斜桥影”给我们暗示了夕阳的存在,夕阳增添了秋天清冷和悲凉。
14、一、烘托比照的手法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
15、二、复沓、跌宕的手法
16、“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7、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8、运用的手法
19、二、复沓、跌宕的手法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还不在于具体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过“旋律”和“情味”反复,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和微观的认识与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表达上采取了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发情,将“物”、“我”,“主”、“客”完美地统一到“意境”这个极点上,通过读者的美感经验而完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
20、《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也蕴含了作者孤独、忧郁的心态,整篇文章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21、用通感手法以名花和美酒喻“秋”不过是大自然一种季节更替。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花的色香味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白干,烈辣十足。要想饱尝这野花白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22、《故都的秋》是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写出了北平独有的秋色秋景,表达了对故都的眷恋之情。其主旨句是“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3、“‘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的正好。”
24、【赏析】以名花和美酒喻“秋”不过是大自然一种季节更替。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花的色香味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白干,烈辣十足。要想饱尝这野花白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25、借景抒情,表述了对家乡的思念。
26、【赏析】从内容上看,由“阵”而“层”,写出了秋雨的量小。“层”字在表现秋雨的形象性方面是“阵”所没有的。“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后者更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所以韵律更好。
27、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8、郁达夫写这篇文章时中国社会正混乱,日本侵略步伐加快,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家破人亡,有故乡而不能回,想到以往北平的繁华场景,再与现今一对比,丧国之痛,悲凉之意,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