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非句子网:专注分享好词好句
位置: 欧非句子网 / 生活感悟 / 文章内容

史记 名人名言

2024-06-09 投稿作者:流年的一切灬 点击:62

史记 名人名言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  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杨雄(前58~公元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他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韩愈(768~824),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学家。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郑樵(1103~1162),福建人,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一个思想敏锐而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他对《史记》与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列传。”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可见《史记》对后世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江苏常熟人。曾任礼部尚书,诗文甚负盛名。他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是继唐代刘知几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他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五、现代、当代  建国前《史记》研究收获颇丰,名人迭出。鲁迅、郭沫若等大家的评论惊世骇俗;建国后《史记》研究高潮迭起,人才济济,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一生酷爱《史记》,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1893~1976),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园人,近代史学家。他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福建长乐人。郑振锋认为: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杜鹏程(1924~1991),陕西省韩城市苏村人。当代著名作家,原陕西作家协会副。他在《韩城市志》序中说:“韩城素称文史之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一向文化较为发达。……历朝各代,名人辈出,其中以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最为著名,其宏伟巨著《史记》闻名中外,影响深远。”  师哲(1905~1998),陕西省韩城市井溢村人。著名翻译家,原任俄文翻译、顾问,中央编译局局长。他说:“1940年3月,我从苏联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领我去见毛,他同我亲切握手之后,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韩城人。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十分惊诧,我想,毛说:“喔,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你和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惊诧,我想,毛领导全国人民抗日,领导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昼夜操劳,日理万机,还不忘读《史记》,而且还能准确记住它的作者的籍贯,真了不起。”“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现在是人民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像他这样对人类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举世公认的人,历史文化名人,全国有几人?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其书,学其人,弘扬其精神

3、【赏析】: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4、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孔子《论语》

6、公元前203年,楚汉对峙时,项羽把刘太公放在砧板上,威胁刘邦不投降就煮了太公。刘邦却说:我和你一同接受楚王的命令,就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要煮你老爸,就分我一碗汤吧。

7、【注释】选自《史记。士:男子的通称。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说:同悦,使高兴,使喜欢。容:装饰打扮。

8、注释: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意:意。

9、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10、怒发上冲冠。

11、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司马迁《史记》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孔子

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4、彼可取而代也。

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王之涣

16、【译文】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

17、头会箕敛,以供军费。

18、白话文: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19、【注释】选自《史记。智:聪明,智慧。虑:思考,谋划。愚:蠢笨,无知。得:得到,获得。

20、【译文】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2、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23、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24、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25、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以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2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27、白话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28、【译文】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3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唐代刘向

史记 名人名言

31、第八句:为之奈何?

32、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33、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到您。

34、【注释】选择《史记魏世家》。思:思慕,怀念。乱:混乱,动乱。

3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6、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7、志不强者智不达。——春秋墨翟

38、【注释】选自《史记。格虏: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39、史记名句:

40、【注释】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41、【注释】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4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43、白话文:他聪敏勤勉而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

44、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4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46、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47、民以食为天。

48、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49、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历史著作的一种体制,是我国称为“正史”的第一部巨著。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更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那么,《史记》中的名言,可以说是多不胜数。今天寒柏给大家试着说一说我能记着的,也认为对自己过去和现在有意义有帮助的几句,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5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51、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5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53、白话文: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54、法之不行,自干贵戚。

55、第五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6、“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57、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58、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59、父母者,人之本也。

60、期期以为不可。

史记 名人名言

61、【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6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63、【注释】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诺言。

6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春秋孔子

65、【赏析】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

66、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称帝之后,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席间,他与群臣讨论得到天下的原因,认为自己会用人。谈到项羽的失败时,就说他不会用范增,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67、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68、赏析: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有些追悔过去的过失,还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仅仅沉浸于追悔与炫耀之中,而不去觉悟将来过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来,那对将来事业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69、白话文: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70、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71、在《史记》中,有一篇讲孙膑的故事,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学家,是孙子的后代子孙。这个故事讲他教齐国的王公贵族田忌在赛马的时候,如何取胜的方法。他对田忌说:“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就这样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方法,等到三场比赛结束,田忌输了一次,赢了两次,赢得了齐王的许多钱财。

72、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

73、【赏析】这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对禽情人性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来的精辟之见,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来面目,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归到了善的境界,总愿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7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75、第七句: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76、白话文: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慢慢,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77、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78、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79、后来者居上。

80、【译文】飞鸟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来。

81、【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82、公元前204年,楚汉对峙时,项羽埋伏的弓弩手射中了刘邦的胸口,他却用手捂着脚,对人说“贼射中我的脚趾”。一是为了稳定军心,二是不让项羽知道他受了重伤。

83、【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84、【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85、第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86、第二句: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8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88、顺不妄喜;逆不遑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司马迁《史记》

89、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率先进入咸阳,为稳定秦人,约法三章,秦地百姓高兴,争先恐后拿着牛羊酒食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再次谦让,说仓库中粮食有很多,不缺这些东西,不想让大家破费,秦地百姓更加高兴,唯恐他不做关中王。

90、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史记 名人名言

91、【赏析】

9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孔子

93、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

94、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司马迁《史记》

95、选自《史记管宴列传》。仓廪:仓库。实:充实。荣辱:光荣和耻辱。

96、白话文: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97、【注释】选自《史记·周鲁公世家》。沐:洗头发。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

98、赏析:《史记》中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谋士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后即用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99、韦编三绝。

100、在《刺客列传》里,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击剑,后来到了燕国。当时秦国侵略燕国,燕国的太子丹经隐士田光的推荐,将荆轲介绍给了他。太子丹对荆轲非常尊重优待,希望他能出使去秦国。与秦天订立盟约,归还被侵占的土地,否则就刺死秦王。当荆轲准备出发时,太子丹和得到消息的门客们,都穿戴着白衣白帽给荆送行。到了易水河边上,喝过践行酒就要上路时,高渐离击起筑,荆轲应声唱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唱词也成为名言,在之后的项羽也曾讲过。

10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春秋孔子《论语》

10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03、【赏析】身处顺境被主人恩宠,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要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了。”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赞赏;而李斯为秦国建立功勋而,发出“出赏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道路。实际上,“走运”的人深知“见好就收”的道理,他们随时愿意根据情况变化而修订策略,以抓住良机,全身而退。而一些在事业上“倒运”的人往往刚愎自用,自高自大,不知该在什么时候改变策略以减少损失,最后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10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05、【赏析】晋国人豫让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后做智伯家臣,智伯对他很是尊宠。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豫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改名换姓,乔装打扮,多次行刺赵襄子,未果自尽。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类一种普遍的知恩报的心理。

106、第六句: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107、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108、在《信陵君列传》中,主要部分讲了信陵君救赵的故事。其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候生、名赢,年龄己有七十岁了,是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这个人虽不是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却经常拜访他,对此人特别尊重。信陵君集结部队打算同赵国共存亡,准备向秦军开战拼命的时候,路过夷门见到候生,候生在向信陵君献策❴窃符救赵❵的时候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109、不知其人,视其友。

110、【注释】

111、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11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13、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家都能懂得。我就说这句话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让我明白如何用自身条件强弱互补、灵活转换;在时日常业务上更是要会合理的排兵布阵、计算得失;为人处事要懂得用己所长、补己之短和避其锋芒、以弱胜强。

114、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司马迁《史记》

115、【赏析】这是李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为迎合秦二世的残暴河贪欲献计献策的一分奏章,也是李斯奉行的发家学说走向没落的标志。他借用“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这句话,劝秦二世厉行苛政,他认为,贤明的君主所以贤明,就在于能够严格追究河察处轻微的罪过,这样臣民就不敢犯法了。这一主张是发家政治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发家学说已从富国强兵的进步思想变成了促使秦灭亡的反动论调,它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没有起到任何的积极的进步作用,将它与相比,同一个李斯,前后判若两人。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即使有不做民贼的贤明皇帝,却没有皇帝不是独夫。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人主与子民的关系,是历朝皇帝必须精通的一门学问,否则就会危急皇帝的尊严、权势、利益和绝对的统治。所以,李斯劝秦二世厉行苛政的主张,对历朝都有重大影响,今天读来,就不仅仅世在读秦朝政治一份难得的自供状,而且也是在读整个封建社会一本难得的教科书,不持批判的态度将会误入歧途。

11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17、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118、公元前200年,刘邦已经称帝,萧何负责建造未央宫,建得富丽堂皇,刘邦看过觉得觉得太奢华了,而天下才平定,所以动怒了。萧何一番解释,“假若不建得壮丽就无法显示天子之尊贵,并且可以不使得后世再行修建时超过前代。”刘邦听后很高兴。

119、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史记》

120、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史记 名人名言

12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2、【注释】选自《史记滑稽列传》。善:友好,和气。

123、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逐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自己去与六国谈判,最终说服了楚王,订立了“合纵”盟约,这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成语的由来。平原君对毛逐说:“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24、这是刘邦经常说的口头禅,“这事怎么办呢?”。人不是神仙,不可能全知全能,越是会问,越是谦虚,才越能进步,只是现在很多人觉得“为之奈何”太丢人。

125、【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12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

127、白话文:书就是药啊,善于读它可以医愚。

128、第四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129、【注释】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尽:完。良:好,优。

130、【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131、《史记》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90年左右在世),字子长,出生在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司马迁生活在大汉帝国最为强盛的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13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类别:志向

133、刘邦起事之前,曾到咸阳服过徭役,目睹秦始皇出巡时的盛景,让这位年轻小伙子大开眼界,热血沸腾,这句话含而不露,书法了自己的理想。项羽曾经也看过秦始皇出巡,却直接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可见两人性格的差异。

13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35、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136、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37、白话文: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也不会通达。

138、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139、以下是五年级下册经典诵读史记中的名言:

140、【注释】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发布命令。行:做,行施。从:听从,顺从。

14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

142、【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143、【赏析】这几句成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要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14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45、公元前199年,未央宫建成后,刘邦召集群臣,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酒宴。刘邦拿起一杯酒,起身向太上皇刘太公祝酒,说道:当年您经常骂我,说我游手好闲,不愿意干活,不会有产业,不能和二哥刘仲相比。那么,如今我的产业与二哥刘仲谁多呢?

146、《史记》的内容共有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其内记事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后期为止,跨距长达三千多年,对过去的历史传说和历史事实作了比较全面的记录及叙述。

147、第三句: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148、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149、司马迁在给任安(字少卿)的回信中,写出了个人的遭遇,同时也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灾祸。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明智者避重就轻,昏庸者因此丧命。在回信中写道: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丑莫耻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这也是千古名言,虽然不在•史记•书内,却和•史记•密不可分。只有读过这篇回信,才能更深理解•史记•一书)在回信中司马迁回忆了自己遭遇灾祸的经过,是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李陵,汉代名将李广之孙,司马迁与李陵"素非相善,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个人关系并不密切。只不过在同一地点办公,"然仆观其人,事亲孝,临财廉,与士信,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赴国家之难"是一位具有仁孝礼义信特点的正人君子。有国士之风。李陵率领五千步卒,深入匈奴二千余里,步卒对阵骑兵,本就处于下风劣势,然而李陵用独创的阵法,"所杀过当"是指杀敌的数量己超过了五千步卒所能做到的战绩。匈奴单于被震惊了,征调左右贤王援军,"一国共攻而围之"。李陵所部路尽矢穷(弹尽路绝),寡不敌众,救兵不至。战败而降。而不派救兵的将军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是汉武帝李夫人的兄长,用现在的话说是大舅哥。司马迁鉴于客观现实情况,向汉武帝进言,李陵虽然战败,彼观其意,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致此,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布于天下。言外之意,李陵并非贪生怕死之人,按其人性格是寻找时机刺杀单于而报恩于汉朝,(李陵当初诈降时也确实这么想的)如今事情己到这种地步了。李陵初期的战绩还是可以公布于众的。司马迁本人想法是说句公道话,"以广主上之德""塞睚眦之言"汉公卿大臣皆以李陵没有战死沙场,贪生怕死,变节降敌,有辱汉廷。为名,大肆声讨,实则为贰师将军开脱罪责,掩盖错误。汉武帝顺水推舟,不顾实际情况,司马迁被定为"沮逆贰师,为李陵游说"关进大牢。并捕杀李陵一家老小,废其家族名誉。李陵在绝望之中,才彻底投降。而司马迁因李陵的彻底投降,又被处以宫刑。

150、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史记 名人名言

151、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152、累累若丧家之狗。

153、【赏析】这是当时楚地流传得一句谚语。也是对季布“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躬,赴士之困”侠义品格的由衷赞赏。说明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要信守诺言,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成语“一诺千金”源于此。

154、士为知己者死

155、白话文: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56、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57、【赏析】此语出自《论语子路》篇,司马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说他诚恳质朴,虽不善言谈,但在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他的品质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由此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统治者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招致国家的败亡,人心的离散,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的产生。

158、【赏析】齐威王喜欢使用隐语,即不直述此事而借它词来暗示的话语。一次淳于用隐语对他说:“国中有大鸟,止之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鸟是齐威王的自喻,用大鸟的一飞冲天,比喻自己虽然暂时不露声色,实际上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旦行动起来便是震惊天下的远大举动,充分表达了齐威王的远大抱负何理想,以后的史实也正面了齐威王自喻的形象准确。

15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阅读更多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名人名言    史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4 条评论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