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马迁的赞美
1、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进行了评价如下:
2、释义:太史公(指司马迁自己)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伤他的志向不能实现。途径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3、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4、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最后对屈原的评价:
6、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表达了对屈原作品的赞扬和理解,以及对屈原的下场感到悲哀。
7、他敬佩屈原能够明志,但是他自己受宫刑的屈辱而不能,其中有着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8、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9、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次对屈原进行了评价如下:
10、作者:汉·王逸
11、《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12、司马迁对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正确地肯定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对屈原才能的赞扬,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对屈原作品的赞扬和理解。
13、释义:虽然屈原不是一个明智的人,但也可称之为妙人。
14、历史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15、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6、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17、屈原和楚辞作品才被后人万般推崇。司马迁曾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他作出了这样的称赞:“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这些作品,就被屈原的高远志向和清正廉明所感伤;我来到长沙,瞻仰和凭吊屈原投水自沉的地方,不可能不流下哀痛的眼泪,并因他崇高的为人,而很想见到他。司马迁的感觉,何尝不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感觉!
18、释义:如今象屈原这样志向忠诚坚贞,性情清廉高洁,耿直象石头和箭矢,言论富有才学,得势时不玩弄权谋,失势时不考虑自身得失,这真是世间少有的品行,人中才俊。
19、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20、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
21、作者:汉·班固
22、扩展资料
2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达对屈原人格的赞扬。
2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曾这样记叙这时的屈原:“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就是说,担任左徒之职后的屈原,成了一名辅佐国君的重臣!他不仅能与国君议论国事,制定法令,还能接待宾客,应付诸侯的使臣。
25、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2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表达对屈原才能的赞扬。
27、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思想成就: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天文成就: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