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非句子网:专注分享好词好句
位置: 欧非句子网 / 句子精选 / 文章内容

端午节的习俗【精选129句】

2024-06-09 投稿作者:不萌不媚不妖娆〃 点击:73

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赛龙舟,采草药,挂艾草,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祭龙,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浸龙舟水,放纸龙,拴五色丝线,做香囊,吃鸡蛋,吃咸鸭蛋,写符念咒,插艾条,悬钟馗像,包粽子,买粽子,挂香囊,折叠荷包,走寨串门,等等等。

2、除了插艾草以避毒之外,人们还将蝎、蜈蚣、壁虎、蟾蜍、蜘蛛等五毒的图案秀在背心上,小孩子穿着便能避毒。

3、点雄黄酒

4、因为夏至过后,天气燥热,蛇虫滋生。为了驱蚊辟邪,人们便引申出了各种活动。

5、二、插艾草,去邪气

6、关于插艾草的起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7、渐渐地,赛龙舟便演化成了习俗,流传了下来。

8、写符念咒

9、先秦时代,5月已经进入夏季,毒蛇、蚊虫开始繁盛,五月被认为是毒月,5日被认为是恶日,在农历5月初5这一天驱毒避疫,形成习俗,端午早时被称为“躲午”,逐渐演化成端午节

10、祭祀是古代的传统,牛则是高级别的祭品,只有皇帝主持的祭祀活动才会用,普通老百姓则会用粽叶将黍米包裹起来,因为古人认为牛的角是可以通灵的,所以便把粽子包成牛角的形状用来祭祀。

11、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2、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13、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14、《史记》中就曾记载:“汉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因为吃的多了,所以枭渐渐地就越来说少,捕捉起来颇为不易,所以“枭羹”的习俗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15、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16、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17、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担任“左徒”一职。

18、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五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19、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20、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1、妇人回答说,年龄大的孩子的父母都被乱军打死了,是遗孤,年龄小的是我的孩子,如果黄巢打来了,我宁可放弃我自己的孩子,也要保护亲人的孩子。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

22、到了唐代,竞渡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娱乐活动,其场面之热闹,是其他任何节日都无法比拟的,张建峰《竞渡歌》就有生动的描写:

2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4、关于龙舟竞渡,还有另一种说法也流传了下来,就是记载于《楚传》中的“越王勾践说”。

25、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26、这一天,正好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所以后来每到这个日子,人们都会在门前插上艾草,以保平安,久而久之,插艾草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27、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忠孝仁义的气节让屈原衷心的履行着作为一名臣子的职责,所以对于朝廷中他觉得不对的,都要直言规劝。

28、端午食粽、赛龙舟、佩香囊、悬艾、悬钟馗像、栓五色丝线、放纸鸢、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

29、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30、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传说五色线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常保安康。

端午节的习俗

3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天人们会吃粽子、喝雄黄酒和赛龙舟。这些习俗可能会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不喝雄黄酒,但是会插艾叶也大门上,不管合种形式,意喻都是一样的。

32、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悬钟馗像、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饮雄黄酒,游百病、给孩子涂雄黄具体如下:

33、给小孩子涂雄黄,为的是图利,驱病邪。

34、端午节习俗:写符念咒

35、一、端午节,当然一定要吃粽子

36、在上古时期,夏至和冬至是历法的分界线,所以意义十分重大,由此便演变出了各种盛大的活动。

37、这种说法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端午考》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38、如今的粽子多为三角形,其实最早的粽子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

39、传说,孟姜女的丈夫杞梁被抓去修建长城。一别三年,音讯全无。

40、在这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关于对龙神的崇拜也渐渐流传了下来,其中又以苗族的龙舟节最为出名。

41、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42、端午节有三个习俗: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43、一把艾草

44、在屈原看来,谏言是臣子应尽的责任,但他忘了,谏言本身就有弊端,作为一国之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谏言是可以依律处理的。

45、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

46、到了东汉,便已经出现了吃粽子的习俗,但一直到晋朝,粽子才演变成端午的主要食品。

47、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48、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流浪到湖南洞庭湖的屈原投汨罗江,殉国而死。

49、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50、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51、关于吃粽子的起源有很多,但人们大多都愿意把粽子和屈原连接在一起。

52、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5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54、吃粽子,赛龙舟。

55、以为发生了什么事的黄巢顺口就对身边的一个妇人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56、妇人的一番话让皇朝十分感动,他对夫人说他就是黄巢,而且他从来不伤害老百姓,只和官府打。

57、大军进城之前,他和一个随从扮成普通百姓先进了城以勘察地形,刚进城不久,他就奇怪的发现城中的不少百姓都携家带口的往外逃。

58、妇人见黄巢是一个外乡人,便立刻小声的对他说:“县衙大爷已传令,说黄巢马上进城了,让我们快些逃命。”

59、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60、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端午节的习俗

61、端午节主要有以下习俗:

62、3、喝雄黄酒icon。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打扫庭院,喝雄黄酒,同样有祛毒迎新之意。

63、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64、插艾草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65、端午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也就是历史中的上古时期。

66、西周出土的史墙盘铭文中就有“(木齐)角(音戈)光,义其祀”之句”记载。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牲首的两个角平齐而有光泽,用来祭祀正相宜。

67、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人们将粽子包成三角形,一个代表阴,一个角代表阳,象征二人从此阴阳相隔,却又永不分离。

68、其实,在古代,竞渡活动一开始并不是端午特有的活动,或早或晚都可以举行竞渡,比如《会稽志》中就记载到:“二月二日,帅府领客观竞渡。”

69、黄巢继续问道:“那既然是逃命,为什么要牵着年龄小的孩子,抱着年龄大的孩子呢?”

70、端午节习俗:插艾条

71、艾草,可全草用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说,“艾叶能灸百病”。

72、端午节的风俗是:

73、吃五毒饼

74、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75、端午节习俗:

76、关于屈原谏言的故事在《史记·屈原列传》、《无能子》、《新列国志》、《清宫禁二年记》中均有记载。

77、妇人立刻把这个消息传给了其他村民,果然,所有的老百姓都躲过了一劫。

78、传说唐朝末年,一个名叫黄巢的人起兵造反,据说他杀人如麻,十分可怕、

79、在古代,端午节是为了逐疫,有驱祸免灾的意向。

80、端午就是古代的夏至。

81、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还具有健胃消食,祛风除湿,清凉解毒之功效。

82、有一天,黄巢和他的起义军来到了河南邓州。

83、吃粽子是楚国的风俗,为了纪念他,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将包好的粽子煮熟之后投到汨罗江里,鱼吃饱了,就不会伤害屈原。

84、包粽子,门口挂艾,喝雄黄酒。

85、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86、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87、关于赛龙舟的习俗最早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的图腾崇拜。

88、在古代,人们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是按照干支的次序来确定日子的,节日也是一样,所以端午并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后来,经过不断地演化,才将端午固定在五月初五。

89、打午时水

90、三、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主要的竞渡活动。

端午节的习俗

91、大家都知道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到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带着实物来纪念他。

92、关于端午就是夏至的说法,最在在西晋著名史学家司马彪的《续汉书·礼仪志》中有记载:“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日至,阴气萌生,恐物不揉懋。”

93、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94、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95、关于插艾草的习俗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96、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保公的老人,和他的独子九保一起以捕鱼为生。

97、屈原一生三次被流放,可谓十分不得志,但即便如此,他也从内心深处热爱着自己的国家。所以当楚国的都城郢都沦陷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经76岁的屈原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些泪水是为已经死去的楚国人民的哀悼,也是为再也无法实现的信念而哀悼。

98、思夫心切的孟姜女决定千里寻夫。那时正值五月,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孟姜女也包了丈夫最喜欢吃的粽子,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丈夫其实早就死在城墙之内了,伤心不已的孟姜女痛哭失声。

99、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气,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杀菌消毒。

100、黄巢起义

101、说完,黄巢顺手砍了几株艾草交给妇人,让她插在门上作为记号,这样起义军就不会伤害她了。

102、除了吃粽子,插艾草,赛龙舟,不同的民族还有着不同的习俗,比如斗草,赠扇子,吃茄子或长豆等等,但追根究底,都是人们对辛福生活的祈求和对圣人先贤的追思,也正是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让端午节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103、拴五色丝线

104、吴越民族作为上古时期的百越族群,大多数已经融入到汉族了,但也有少数支系的后裔,一直繁衍流传了下来,分化成了壮、布依、侗、傣、黎等民族。

105、越王勾践剑

106、龙死了之后,便浮在了水面上。村民们看见这么大一条龙,都赶来分龙肉吃。那一天夜晚,死去的龙给村民们托梦:“我伤了老人的独子,自己也赔了一条命,如果你们能行好,就用杉树依照我的身躯,在江上滑几天,像我活着的时候一样,我就兴云作雨,让你们五谷丰登。”

107、相传越王勾践灭国后,为了报仇,以竞渡的名义暗中操练水军。

108、2、挂艾。“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在端午会在家里插艾条和菖蒲icon,有杀虫、消毒、辟邪的作用。

109、在端午节,人们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洒于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110、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11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11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13、为了给儿子报仇,保公拿着火草,潜入龙洞,一把火将龙洞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于把恶龙烧死了。

114、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115、端午节习俗:端午吃粽子

116、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117、有一天,父子俩一起去打鱼,突然之间,狂风大作,深潭中突然蹿起一条恶龙,一下就把九保给拖走了。保公急忙跳入潭水中寻找,找到了一个龙洞,他游到龙洞里一看,儿子已经死了。

118、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119、粽子大家都很熟悉,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最早人们吃的不是粽子,而是“枭羹”。

120、孟姜女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关于粽子的形状,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与牛角有关,这个说法出自于《诗经·周颂》:“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端午节的习俗

121、端午节习俗:拴五色线

122、贴葫芦花

123、第二天,人们就按照龙所说的,用杉树做了一条小舟,在江水上滑了几天,果然降了喜雨,那一天就是五月初五。

124、关于苗族五月初五龙舟节,最主要的说法就是祭祀,就连传说都与龙有关。

125、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吃五黄,斗蛋,

126、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27、“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128、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吴越地区的人们对龙的崇拜,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是一种标准的图腾崇拜。

129、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

阅读更多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端午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4 条评论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