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的思想,被明朝的思想家王阳明继承了,发展出了彪炳千古的阳明心学。
2、要把本性恶的人培养为善人,除了需要个人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之外,还需要有外在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礼”和“法”。荀子认为,古代的圣王利用人性“好利”“疾恶”的特性,发明了礼和法这两种制度,用礼和法来规范人的行为,奖赏善举,惩罚恶行,一步步地导人向善。
3、但是荀子同样无法否认人有为善的可能性,只是他认为那是后天教育的作用。荀子说:
4、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5、孟子主张的为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6、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培根等认为人有灵魂,灵魂可善可恶。但在近代,大多数中国的哲学家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而西方哲学家则倾向于人有原罪,是恶的。
7、孟子和荀子都承认人有两种属性,一种是为善的可能性,一种是为恶的可能性。只是孟子把善作为人的本性,将恶说成是环境的作用。而荀子把恶作为人的本性,把善说成是教育的结果。
8、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当时的人尊称他为荀卿,曾经周游齐国、楚国、秦国、赵国等国家,担任过齐国的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国的兰陵县令。
9、原文出自《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10、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势顾,玉莹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故则从之人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理化礼义之道,然后茱萸词让,何妤玟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11、人性的无善无恶论道家的老子、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然状态,主张人应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中去,人应完全顺应自然。
12、他主张以礼治国,礼法并举,他所说的礼就是制度和政策,与法律没有太大的区别。
13、人性恶论荀子否认人性中有先天的善,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
14、荀子认为,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利己的,不论君子还是小人,都好荣恶辱,好利恶害。因此可以说,人的本性是恶的。
15、从庄子的自然人性论中不难看出其中所蕴藏的性恶思想。当然庄子的性恶思想与荀子的"性恶论"有着很大的不同。"性恶论"是把人性判定为恶的理论,先秦诸子中只有荀子是这样的理论。而庄子并未把人性判定为恶,只是认为人性中有着内在的黑暗倾向,是对人性之恶的认识,这可以称之为"性恶思想"。
16、荀子虽然是儒家代表人物,但他教出了两个学生:李斯与韩非子,都是法家人物。
17、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礼制来约束。
18、民本思想: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19、如果每个人都能好好培养自己的“四端”,保持之,扩充之,就能变成善人、好人。
20、认为人性本恶的是荀子,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
21、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孟子的说法。孔孟认为人性是善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认为人性本善。
22、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23、事实上,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物都同时具有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可以说,人性中既有善,又有恶。所以不论主张性善还是性恶,都有一定的道理。
24、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上》)
25、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26、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27、但是,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认同性善论,就会鼓励人向善,优点是可以发挥人的主体性,缺点是容易造就一批伪君子,这是儒家。如果你认同性恶论,就会禁止人为恶,优点是能够通过制度来约束人,缺点则是使人丧失了主动性,这是法家。
28、人性有善有恶论董仲舒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认为善出于性,但性中有情,情是恶的。
29、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30、孟子说:
31、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32、孟子承认,人和动物是差不多的,只有一点点差别——那就是人有为善的可能性。
33、庄子立足于道家,从宇宙的高度来审视人的本质,他相信远古的自然人性是朴素健康的,但是这样的人性却已经丧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性论学说。
34、荀子的思想主张:1、政见: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以德服人;
35、当然,孟子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坏人。孟子认为,坏人的本性也是好的,只是由于在环境的作用下他们的本心陷溺了,走失了,他们不能保持和扩充自己的“四端”,所以变成了坏人。只要他们能找回走失的本心,也可以变成好人。
36、战国时期儒家有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与荀子。孟子与荀子同属儒家,却在人性论上截然相反。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那么我们应该听谁的呢?
37、孟子所谓的“性善”,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是善良的,而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为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为善的可能性。
38、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荀子·性恶》)
39、这个“伪”字并不是虚伪、伪装,而是“人为”的意思。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恶的,而善来自于后天的人为培养。
40、因此最重要的是,将性善论和性恶论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人向善,又要用制度来禁止人为恶。
41、荀子最主要的思想主张是“性恶论”。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
42、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善良的行为是伪装的。人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43、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人认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
44、孟子认为,这种为善的可能性,是人与动物的差别,是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性。人性的具体内容就是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和智之端。所谓“端”,也就是萌芽,四端并不是现成的善,而是善的起点、根源。
45、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不同之处首先,孟子和荀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任何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应,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周朝的奴隶制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商鞅主张改革,推行法治,提倡战争,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孟子反对商鞅等人的观点,主张实行改良,施行“仁政”,因此宣扬天赋道德的“性善”论,从而为其“仁政”思想打下理论基础;荀子所处的时代则是战国后期,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不能单靠“仁政”来维护其统治,统治者迫切的需要加强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