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王守仁
7、不动心,不烦恼
8、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9、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10、很多人在生活中面对着失恋,失业是指各种各样的问题,觉得不开心,王阳明的话就是劝他的学生,快不快乐,和外界的环境没有太大的因素,主要在于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内心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11、举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心中埋藏着复仇心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恩怨终究是解决不了的。
12、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3、三但议论之际,必须谦虚简明为佳,若自处过任而词意重复,却恐无益有损
14、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6、皆不得为致良知。
17、只求力所能及
18、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9、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20、心之本体是至善的。无善无恶,人出生那一刻便是至善的,一旦步入社会,便有了善恶之分。
21、有志於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守仁
22、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2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5、知是行之始,知是至善,是心之本体。如果你真的认知到了,自然就会去执行,执行就是知道的真是体现。
26、心为之所动,就像是一潭静水,加入五色颜料,顿时有了颜色。
2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2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29、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30、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王守仁名言
31、知行本体,即是良知。——王守仁
32、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33、最怕是傲字
34、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35、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36、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
3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3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9、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40、嘴巴闭关,身体力行
41、如果对内心没有关注,只针对颜色,那么心之私欲会越来越重;如果知善知恶,便可以为善去恶,光复此心。人之一生可以看作是修炼光复此心之过程,活到老学到老,此生之追求皆在与此也
42、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4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4、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4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王守仁
46、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47、王阳明心学四决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8、二而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
49、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50、人生难免有得意失意的时候,不管你身处什么样的条件,同样会有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就像王阳明所说的一样,荣辱得失也都是相辅相成的,世上也没有绝对的事情,如果非要有的话,那只是你的心态问题,把你的心态放平,比什么都强
51、一常快活便是功夫。
52、“四句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这一主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其核心仍然是“致良知”。阳明心学的精髓就是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自觉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多元和谐的包容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精神。
53、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今天分享的是王阳明十句名言。
54、或许外界的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心情,但是当你的身心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受外界的困扰,这才是我们应该修炼的事情,所以说常快活便是功夫,能做到经常开心也是一种境界。
55、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56、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5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58、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5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0、笑对人生,王阳明的微笑就来自于内心的自信和深入人心的平静,他觉得人生沉浮都是过眼云烟的事情,一辈子那么长,不要因为一时的喜悲,而觉得内心有什么样的纠结。
61、自省才能自明
62、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
63、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64、这四句翻译一下很容易,但详细阐述其深邃的思想原理与道义却很难。按原句的直译:没有善恶之心的是道体,有是非之心的是人利益所在的选择,对一切事不关己的事物进行是非判断是人的良知,逐渐升华自己是人一辈子的使命。
65、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66、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67、圣人必可学而至。——王守仁
68、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69、“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70、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
71、记住王阳明这四句话,让你在人生中豁然开朗,洒脱的面对人生。
72、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73、“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7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5、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76、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77、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弄得太复杂了,应该简化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简简单单的去生活。有些事情过多的重复也就无益了,比如说在生活中一些烦恼,整天揪住烦恼不放,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人生就是一个去繁就简的过程,简化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自己的情绪在自己的内心中。
78、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79、知行合一,很多人有所误解,觉得知道了就去执行就知行合一了。假如良知被私欲遮蔽,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就去执行,那是绝对错误的。
80、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81、四心无所累,意无所牵
82、志不立,则无航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
83、他们是同步进行,这才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大部分人误解此种深意!
84、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85、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王守仁
86、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87、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8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89、谦虚其心,宏大其量。——王阳明《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