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2、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因材施教;相传,他还编写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他的仁的主张和礼的思想,成为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
4、孔子真事是一事无成,全是篡谋古人之物为己出,教育弟子无一人成才治国定天下,多是儒党吹捧什么思想家,教育家华而不实,从中国真实儒统治邦以来,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到后来被元朝(当初为外邦)清朝(当初为外邦)八国联军(隔洋万里之外邦)连续取代中国主权,我不知如此腐朽荒谬之孔儒思想,社会之教育有什么过人高明之处,实在是国人之奇耻大辱。
5、②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广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和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6、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7、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8、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9、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10、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11、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
12、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13、孔子自己说,他周游列国就像条丧家之犬,没有那个国家重用和收留他,所以在当时他也没有什么事迹,一条丧家之犬更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就。什么论语、什么故事都是他的学生给编撰的,多是赞美之词。真实材料也无从考证。
14、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15、在《论语》中孔子倡导:
16、他的主要事迹可以总结为:
17、孔子最大的事迹是流窜列国跑官要官和开办私塾,此外一生没做过一件好事,还对做好事的人打击讽刺。
18、③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19、孔子最大的成就收了三千学子,周游列国。
20、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21、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
22、孔子注解巜易经》使其成为六书,永远的经典,与老子的《道德经》并驾。
23、①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4、不仁不孝的忤逆子(把母亲停尸街头、强行与老流氓合葬)、
25、前面的老师已经说得够全面了。我觉得孔子的成就不在教育上,他的学生成就比不上鬼谷子。他的成就主要是对后世的影响是空前的,他创造了一个文明体系的思想标准和行为准则,放在世界文明看,他与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可称为世界文明的四大支柱。
26、鄙视劳动的二流子(斥责想学劳动技能的学生为小人)、
27、孔子的文化成就:
28、不忠不义的叛国贼(谁给官做就想给谁当狗,哪怕是反贼淫妇)、
29、他修订六经,特别是注释《周易》,让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没有中断,反而以一种更新的面貌流传下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积善之家等名句千百年来一直塑造着中华民族仁,勇,智,信,礼的特征,中华民族也因此得以历经无数磨难,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越挫越强,成就今天世界第一大民族,5000年文明的奇迹!
30、跑官要官的二皮脸(求爷爷告奶奶、托关系走后门、勾阳货见南子)、
31、孔子教会了人们怎样不劳而获;教会了人们满嘴花言巧语,明里行君子事、做仁人,暗地里攀龙附凤,为获官职不择手段。《论语》就是孔子的自画像!
32、最终连黄河也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