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面一句
1、马谡是蜀汉的一个将军,他是在诸葛亮的手下做事的。而诸葛亮正是在一场对魏国的张争后,因为失街亭的过错斩了马谡。
2、挥泪斩马谡的读音:huīlèizhǎnmǎsù。
3、很明显,这首歌在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主要是讲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本来形式一片大好,但让马谡镇守街亭这个重要的军事基地。
5、挥泪斩马谡指《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故事里,马谡因为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诸葛亮即使十分欣赏马谡的才干,但是为了安抚朝野上下,诸葛亮不得不忍痛斩下马谡的人头,以此换取民心。
6、南方人个子相对较矮,北方人相对要高,冷兵器时代南方人要吃一些亏。
7、诸葛亮与司马懿街亭对战,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王平随行,诸葛亮要他安营后立刻回报,有事与王平商量。可到了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扎兵山上,且没将安营阵图送回本部。司马懿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容水源,使马谡兵败,街亭失守。
8、他的部队很快被司马懿消灭掉了,街亭失守,亏得有赵云相救,马谡才得以逃脱,与王平回营请罪。诸葛亮虽然非常喜欢马谡的才能,但因与马谡事先立有军令状:街亭失守,斩无赦。
9、再传马谡入帐,诸葛亮怒诘,马谡深自引咎,俯首甘受军法,惟求照应八旬老母。
10、本来街亭是一个关口,它的旁边有一座小山。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时就嘱咐他要挡在路口上。而马谡到了街亭后确自作主张的把军队驻守在了旁边的那座小山上了。
1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读:zhūgěliànghuīlèizhǎnmǎsù。
12、最后一段写马谡心中的控诉,对我好还要杀我,如果你只是利用我为什么要挥泪?我这一生也尝尽了酸甜苦辣,可不论廉洁还是贪赃枉法,这一刻,我只能选择沉默。丞相是后悔,还是责备,都算了吧,放下这一切,一刀下去,我便成佛。
13、这就是个人一个警醒,看一个人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能不能说到做到。这特别重要。马谡的悲剧,更是诸葛亮的悲剧,是一个识人用人不当的悲剧。
14、挥泪斩马谡寓意: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15、诸葛亮用空城计巧退司马懿之后,弃斜谷西城县及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急返汉中,检点军马,忽报马谡、王平偕高翔、魏延返回。
16、马谡失败回到诸葛亮大军,诸葛亮这时候特别后悔就下令斩了马谡,还想起了刘备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17、孔明措手不及,硬着头皮唱了一出儿空城计,吓退了司马父子的追兵!
18、因街亭失守使得蜀军的处境十分危险,为严明军纪,诸葛亮下决心挥泪将马谡斩首,以示惩戒。并因己用人失当,上表自贬。
19、诸葛亮领兵北伐。马谡自告奋勇要去镇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到达街亭后,马谡不听副将王平劝告,没有将军队屯于要道而是屯于山上。司马懿领兵前来,断其水源,包围其山。马谡军心大乱,丢失街亭。致蜀军全军危矣。
20、蜀兵见魏兵多而畏缩不敢往出冲,为什么没有势如破竹,这涉及到单兵作战能力。
21、kǒngmínghuīlèizhǎnmǎsù
22、第二段以马谡的视角,因为刘黄书生前说过马谡不可大用。蜀汉内部本就不稳,又是丞相派马谡守街亭,兵败之后,流言中伤丞相。
23、胜败乃兵家常事,但马谡失败了,却弃兵而逃,后来又怕连累家人,又回来找诸葛亮,如果诸葛亮不惩罚他难以对众人交代,这就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24、和马谡一同去守街亭的王平还劝阻他放弃上山,应该把兵力挡住路口。可是这个马谡自认为自己熟读兵书战策根本没把王平的话听进去。还是自行其是的带兵上了小山。
25、马谡没有守住,丢了街亭,让北伐的一片大好形势都付诸东流了,本来攻下的一些城池也都因为失去了街亭这个重要的战略位置而化为泡影。
26、另一方面在于你怎样练兵,能不能训练到即使前面是悬崖,发令之后也必须向前。
27、王平也只好和马谡分开,带了一小部分人马守在道旁。这时候曹魏的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这里。打败了王平,围住了小山。
28、扩展资料:
29、再者马大概不是武将,不是武功高超那种象张辽,往下冲普通兵是挡不住的。造成马谡兵败被斩。
30、孔明挥泪斩马谡的读音:kǒngmínghuīlèizhǎnmǎsù。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面一句
31、三国时期,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一向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不遵守诸葛亮的将令,在军队安营时犯了兵家大忌,驻扎的地方并无水源,地势也无险可守。
32、详细字义
33、诸葛亮,喜欢马谡的才能,但先立军状,斩不能赦
34、“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讲述了蜀汉将领马谡违反军令,在山上扎营;曹魏名将张郃乘机切断水源,掐断粮道;蜀军军心涣散,不战自乱;曹军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让街亭失守,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做到令行禁止,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35、“纪律可以促使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坚持及带动团队遵守纪律的人。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
36、“挥”的基本含义为舞动,摇摆,如挥动、挥袂;引申含义为抛洒,甩出,如挥泪、挥霍。
37、马谡字幼常,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也是“马氏五常”之一,时刘备的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后世多评为赵括式的人物。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撤军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另说死于狱中。
38、诸葛亮领兵退回汉中后,为严明军纪,挥泪斩了马谡。
39、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40、诸葛亮先唤王平入帐,责其失事,王平细述马谡愎谏不听,己分兵图救不果而败,亮遂量失责罚。
41、所谓流放,魏略记载,马谡兵败后,负罪逃亡。然而战争的鼓声让马谡感慨万千。高山流水象征着友谊。而马谡和诸葛亮,本就是关系非同一般,私交甚好。后来马谡或自首或者被抓回来。
42、斩马谡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他说的是发生在三国后期时的西蜀和曹魏之间的一次战争以后的事情。
43、西苑屠宰场,这个可以指斩马谡的刑场,也可以指天下大乱。世道人心冰冷。
44、诸葛亮即令绑斩,复又唤回,以好言慰之。
45、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导致街亭失守。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46、再说山上的马谡一看魏兵来攻打街亭了,就想从山上下来。可是山上的蜀兵一看漫山遍野的魏军,吓得不敢下山了。
47、前面以诸葛丞相视角写景。天下大乱,街亭失守,心中焦躁烦乱。
48、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读音:zhūgěliànghuīlèizhǎnmǎsù。
49、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曹魏名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
50、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
51、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52、孔明为阻魏军进攻,命马谡,王平率军镇守街亭,临行前一再嘱咐马谡必须当道扎营,以抗魏军。马谡嘴上答应,却并未依计而行,上山扎营被魏军断水围困击败。
53、諸zhū
54、挥泪斩马谡的背景
55、“泪”的基本含义为眼里流出的水,如眼泪、泪痕;引申含义为引申指某些形似眼泪的东西,如蜡泪。
56、丞相为了稳定军心和政治需要,只好铁面无私的执行军法,用虎面来掩饰内心的真正感受。
57、在日常使用中,“挥”也常做动词,表示弹奏,如挥弦、挥手。
58、诸葛亮一出祁山,派马谡守街亭。马谡没听诸葛亮的命令把士兵弄到南山上,结果被魏军大将张郃围困。马谡按兵书说的以上击下,势如破竹。没想到山上没水,带兵冲也破不开这竹子。
59、马谡的介绍
60、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面一句
61、而这时候的司马懿确断了山上的水,山上的蜀兵连做饭的和喝的水都没有了,顿时大乱。后来就有人下山投降了魏军。
62、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
63、事后孔明挥泪怒斩马谡,重责王平,自贬三级以谢罪当初不听先帝刘备警告,马谡其人言过其实,终无大用!
64、码数不准强令改变实地致使街亭失守,幸亏有赵云相救,马谡才得逃脱,与王平回营请罪。
65、最后只好不露声色的微笑,微笑后面是痛苦,是无奈,都无可说。
66、诸葛亮既爱其才,又有恻隐之心,虽正军法,而挥泪不已。左右问之,诿称“追思先帝之明”,藉以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