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经典名句
1、……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2、孤独如道,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智者,往往是独行者
3、齐彼是,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4、归一,就是道家境界
5、《齐物论》全文只有3000多字,却足以媲美《道德经》五千言,干货极多、论道极稠;《齐物论》难读,是公认的。庄子的文风又是汪洋恣肆,行文的跳跃性和思维的跨度极大,所以特别容易让人看晕。如何一口气把握这篇伟大文章的精髓,进而掌握庄子乃至整个道家的根本?笔者再次通读全文,精选出其中的九大名句和三大寓言。
6、谈尽道理,庄子终于为我们揭示了那个大道境界。
7、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8、《齐物论》一向被称为道家的“相对论”,“相对”则正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打开道家那扇恢弘大门的钥匙。20世纪西方科学的两大高峰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量子力学是在印证佛家的深度,相对论则是在印证道家的高度。
9、再捋一下吧——从一切相对、是非消泯,到一切虚无、人生如梦,庄子终于走到了梦蝶,打破了梦境与现实的最后边界,真正将梦境与现实混为一体,梦境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梦境。
10、这便是道家相对论的本质,也是天地间最大的真相。了解了这点,当你再看到老子和庄子说虚无,你才能真正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11、这是先从空间角度说。这句话的意思,说白了简单得很:每个事物都既可以是这面,也可以是反面。比如你说他长得高,可跟更高的比他就是矮;你说他长得矮,可是跟更矮的比他就是高;高矮乃至一切美丑、善恶、对错之类,无不是如此。阴阳两面本就是一体,也本就是相对。
12、齐物我,齐生死,齐大小,齐是非,齐贵贱的意思是世间万物和我、生与死、大与小、是与非、贵与贱都没有差别,都是相同的。出自《庄子齐物论》“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这种见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文章中有辩证的观点,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学观点之中。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13、境界之用,就是处世
14、不可固执己见,要去除“成心”,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
15、然后庄子亮出了他的结论。这是他为我们指出的路。
16、庄子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总要落回到人心和人生上,内化为精神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透道理,就开始讲故事,以达人生之道意。其中最动人的三个寓言出在《齐物论》最后,压轴出场,每一个都有着悟之不尽的人生深味。
17、电影《盗梦空间》梦中梦的创意,庄子两千多年前就已说了。而且说得更深、更彻,更动情、更人生。
18、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19、这实际是庄子在告诉我们如何处世。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说与做,不同情况,限度也不同。而只有超越狭隘是非、打通六和内外,你才能知道什么是该与不该,以及不同情况下不越界的底线所在。
20、然后再从时间角度说:不仅生物族群处于不断地死亡与新生之中,世间一切事情也无不处于不断结束与开始的循环中。这会是这样,下一秒或许就是反面;这会是反面,下一秒或许又是正面。所谓时间就是变化,所谓变化就是在正反之间不断轮转
21、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22、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23、将是非两面同时照应、综合看待,就是抓住了大道的枢机,因为如此才能开启那条消泯之路。这个枢机就是“环中”。“环”就是时间层面,周易和佛家所谓的循环往复、轮回不止;“中”就是空间层面,综合、整体看待和把握,你才能看到全貌、不落极端,从是非纠缠中跳出来,“出来”就是“中”的真谛。而唯有如此,你才能应对无穷的变化和不可靠。
24、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
25、三大寓言,道尽人生真味
26、重点是下面的一句:在是非无限消泯、于大道中通达为一的状态下,我与天地并生,万物与我一体。
27、大树小草,丑女美人,一切稀奇古怪,站在道的视角去看,就是通达为一的。成与毁、生与死,站在道的视角去看同样如是。
28、齐物论,齐什么?是非。这是庄子的切入点,也是庄子要说的根本点。因为对人来说,一切无不因是非起,从思维到言论、从言论到行为。所谓齐物论,就是齐物和齐论,人需要先齐论,才能逼近齐物的境界。
29、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30、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经典名句
31、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32、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33、九大名句,说破大道枢机
34、我们看事物时,也不能只看其中的一面,这样容易受到蒙骗。只有顾全彼此两面,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35、境界之后,如何成“用”?
36、所谓道家境界,这就是。
3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38、空间和时间角度说完,再把范围拉大:任何事物的正与反,在空间和时间无限的背景下,就是无限正或者无限反的。比如你的体重,比你重的物体无限多,比你重多少也是无限大,那么与之相比你就是无限轻;反之你也可以无限重。再比如你的寿命,也可以是无限长或者无限短
3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40、从前我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悠游各处,好不快活,根本不记得自己是庄周。醒来后,才发现自己是庄周。那么到底是庄周梦见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变成了庄周?庄周和蝴蝶,必定是有分别的。这就叫物化。
41、庄周梦蝶
42、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4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44、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跗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45、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46、庄子最后说,我这些话,是够怪的了;只有万世之后,遇到一位大智者,才能知道我在说什么,刹那间与我相识。这句话是如此孤独,弥漫着没有知音的大孤寂,让人想到《红楼梦》里那句诗: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47、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48、这就是庄子是非观的三段论。很明显,三段合一之下,是非、善恶、美丑、高低等等差别,都在无限相对之中消泯掉了。佛家所说不分别,妙谛也正在此
49、而在这种虚无里,一切都已不重要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又还有什么所欲所求?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种彻底的虚幻之中,才能得见老子“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的真实。只有变是不变,只有假是真实。
50、六合之外就是天地之外,天地当然没有之外,庄子这说的是道。为什么存而不论?因为道只能得意而忘言,心中冥悟而不在言语名相上求,“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人间的事情,可以说但不必议论;治世之道和先王之志,可以议论但不必争辩。因为评论和争辩,都是在不断具体之中,一层层落在了是非上。
51、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52、和合是非,而成自然均衡,走阴阳圆融之路。
53、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
54、影子则是智者的化现,因为它的问其实都是答,答出的是一切相对的另一面:万事万物互相依存。如同微阴依附于影子,影子依附于人,人同样有所依附。它最后的糊涂其实才是真的明白,不知道、没得说,是因为本来如此。
55、这个寓言,便是“人生如梦”的源头。我从没见过比这更虚无的话,如同梦中的呓语,本身就如一场梦境。《齐物论》的前面,庄子泯除了一切是非分别,留下了一片混沌为一。而当人的心化入这场混沌,不是虚无又是什么呢?
56、懂了之后要怎么做?
57、就如同,人不是孤立于世间的,别人的命运与你息息相关;所以要想自己好,就要善待他人。就如同现在一个时髦的词,“命运共同体”。
58、罔两问影
59、这九大名句,说破道家真谛;这三大寓言,道尽人生至理。把握住这些,就把握住了《齐物论》的精华、庄子和道家智慧的精髓,并获得关于天道人生至高无上的享受和启迪。
60、归根结底是一句话:一切,都是梦。智者和愚者的区别,也不过是一个自知是梦,一个身在梦中而不知。
庄子齐物论经典名句
61、“指”和“马”是诸子百家中名家的“指物论”和“白马论”,名家最爱玩“白马非马”之类的逻辑思辨游戏,在庄子看来却只是搬弄是非者,所以他才骂了他的好朋友、名家的大咖惠施一辈子
62、人的影子边缘的微阴问影子:你一会移动,一会停止;一会坐下,一会站起;全都是跟着人走,怎么没一点自己的操守?
63、庄周梦蝶,这个人尽皆知的美妙寓言,正是出自《齐物论》的最后。这是庄子一切言说的最终了结,所以只有知道、明白他前面说了什么,我们才能真正体会这个寓言的意味。
64、所以庄子在开篇不久,就大段谈论是非问题。这些精彩圆融的论说,最终落到了三点上——是非问题的关键,“相对论”的核心
65、庄子认为,彼此两方是相因而存的。“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所以圣人不像世人那样,顾此失彼。“天”即自然,圣人观照于事物自本性的彼此两面。
66、化是非,就是入
67、庄子的境界则是,在是非消泯之下,天地就是一根手指头,万物就是一匹马——恢复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68、从人生如梦,到人生一梦,就是这个寓言的质变和飞越。不止于此,在最后的“物化”二字里,庄子又将梦境与现实的混一,放大到人与物的混一。
69、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70、天下没有比毫毛更大的东西,泰山只能算小;没有比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而以长寿著称的彭祖只能算短寿。这个表述,看过上面庄子的讲述,才会不觉奇怪,才能懂是什么意思。
71、有了这种思维和认知,就有了一种眼界。
72、是非,一场虚妄
73、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74、当初看到这一段,捧腹大笑;至今读起,依旧莞尔。微阴嘲笑影子没有操守,却看不到自己也是依附于影子的,活脱脱一副众生相,笑人不笑己。这是愚人不自知的又一讽刺。
75、影子的回答却很严肃,也很无辜,甚至有点神经质:我是因为依附于人才这样的吗?人也是有所依附才这样的吗?我依附人就像蛇依靠肚皮上的鳞皮、蝉依靠翅膀吗?我咋知道我为啥这样!我咋知道我为啥不这样!
76、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77、他先讲了几个小故事。他说梦中的悲喜与现实的悲喜,常常是不一样的,一样的是人在真与幻、悲与喜之中的沦陷和流转。他又说,人在梦中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之中可能还有另一场梦,不到醒来不知是梦。只有真正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生一场大梦,愚蠢者则沦陷梦境却自以为清醒。……你们其实都是在做梦;我说你们在做梦,我也是在做梦。
78、于是在人生的维度上,从真幻一味,终于抵达了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