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1、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邀请陈景润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为了充分利用普林斯顿研究所的优良环境,陈景润就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经过如此的艰辛奋斗,他终于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成功地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
2、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思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3、由于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上的不凡表现,他还两次受到过国际数学家大会最高规格的邀请。除了数学上的突出成绩,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1996年,陈景润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疾病而逝世,终年63岁。
4、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5、陈景润在上高中的时候,就了解到了哥德巴赫的猜想。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这个发现进行了很多检验,都得到了验证,但没有证明过程。
6、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7、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二:
8、陈景润出生那年,日军经过九一八事变,已经开始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顽固不肯抗日,依然坚持“不抵抗”政策,将矛头对准国内,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9、陈景润以他的“歌德巴赫猜想”一举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是荣誉一身的陈景润并没有因此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而且他把他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祖国和人民。陈景润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还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0、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11、—1948年,先后在福州市三一小学、三元县小学、三元县立初中、福州市三一中学及英华中学就读。
12、而陈景润就出生在了这样的年代,而且他的家里人数众多,收入来源又少,生活很是困难。父亲每天为家庭的开支奔波,母亲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所以陈景润的童年就是在无人关注,伴随着硝烟的环境中长大。
13、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14、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时候,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他不仅要整理图书资料外,还要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尽管工作繁忙,但仍然不能阻挡陈景润对数学坚持不懈地研究。在此期间陈景润不仅大量的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很多数学专著,他还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而攻读了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多门语言。一个数学家学习那么多的外语已经让人感到震撼,但是对于陈景润来说,他在不断突破自己的同时也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
15、年3月19日13时10分因患帕金森综合症长期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3岁。
16、科学院的党组织认为应该尊重陈景润的个人意见,因此让他自己做主。经过慎重考虑,陈景润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这样写道:“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惟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就这样,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放弃了扩张自己国际知名度的机会。
17、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8、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一:
19、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曾现在1977年给陈景润写过一封信,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3000多人都是由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组成的。而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个人的国际知名度。
20、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21、信的大意是:我读了你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22、从1978年开始,他参加了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先后受聘担任贵州民族学院、河南大学、厦门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曾当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数学季刊》主编,国家科委数学小组成员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3、年,任助理研究员,1977年升任研究员,1988年提升为一级研究员。
24、年,经华罗庚的推荐,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
25、陈景润1933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这个从小就内向的孩子的童年却不孤单,因为他喜欢数学,所以那些在别的孩子眼里枯燥无味的数学方程式就成了他童年里最好的玩伴。
26、当年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沈元讲课。当时沈元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这堂课让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且他也有心向那个极为神秘的答案发起进攻。
27、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28、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29、但是陈景润并没有自作主张一口答应联合会主席的邀请,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由于台湾的原因,中国在国际联合会上并没有明确的席位。
30、毕业于厦门大学的他曾在北京四中任教时,因口齿不清而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来又被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再后来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31、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32、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33、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
34、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35、“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36、当时陈景润每个月从可研究所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但是节俭的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在其他的方面也都相当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也就是说五个月陈景润获得的10000美元,他到走的时候还剩下7500美元。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了国家。别人问他原因时,他这样答到“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陈景润的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37、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2]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38、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陈景润在中国数学界的崇高地位。今天分享的是数学家陈景润生平介绍,欢迎阅读。
39、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40、陈景润出生于1933年,家乡在福建福州,他的父亲在邮局上班,母亲在家照顾他们。全家所有的经济来源就是父亲一人的工资,可家里的孩子足足有十二个,陈景润排在中间。
41、年,通过有关部门将陈景润调回厦门大学担任助教。经过钻研,陈景润对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及苏联数学家И.М.维诺格拉多夫等人的专著及一些重要的数论方法有了了解,并引起了华罗庚教授的注意。
42、哥德巴赫穷尽一生,都没有证明这个命题,他的猜想也就此成了数学界的难题,20世纪30年代,华罗庚也开始研究这个猜想,并且写出了《堆垒素论说》。
43、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44、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时的陈景润在一个不足6平米的小屋里,不屑于严寒酷暑的考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的他,只借着一盏煤油灯,一支笔就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他把所以的精力都投入到对数学的研究上,最终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中的“1+2”。陈景润把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了他的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中,论文一经发表就马上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一度震惊,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他们自己的数学书中,并称之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数论问题的成就,世界上至今无人超越,所以陈景润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45、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46、年,他进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学习,195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
47、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48、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