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的作品贝多芬
1、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2、罗曼·罗兰从小体弱多病,追忆童年的文字中讲述过:不满一岁在冬天被粗心的保姆遗忘在房子外面,差点冻死,从此患上了支气管疾病,5岁时妹妹夭折,母亲因此过度悲伤,对罗兰的情绪阴影很受影响。
3、才得以有今天我们看到如此精致而又原汁的《名人传》。
4、罗曼·罗兰的巨作《约翰·克里斯多夫》是敬隐渔先生翻译成中文的,并因此与罗曼罗兰直接通信,随后接受了罗兰先生邀请去法国。敬隐在法国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把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译成法文传入欧洲,从此,鲁迅先生以此作得以世界知名。
5、其原文为,“我没有给那些高不可攀的英雄们建立纪念碑。我憎恨理想主义,因为它胆怯地回避生活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弱点。然而,太容易受一些花言巧语蒙骗的人民应该牢记:有关英雄主义的一切谎言是由于胆怯而产生的!英雄主义就是看到世界的本来面貌,热爱这个世界。”
6、“把自由的空气放进来吧,让呼吸英雄们的心灵吧”
7、《约翰克利斯朵夫》及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8、但假如推荐他的作品,我首推这部《名人传》。他撰写的世界级大师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的传记,即基于史记资料、真实信件考证细致,又有他本人同样站在艺术巅峰,对三位大师敏感艺术情怀的共情解读。
9、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主要作品: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欣悦的灵魂》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剧本《群狼》、《丹东》
10、年傅雷赴法国留学,偶然读到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从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
11、他写英雄传记是为了在苦难的时代,“世界简直透不过气来”,给人们以安慰“伟大的心灵宛如高山风暴冲击它们,乌云缠绕它们,可是在那儿,呼吸却比别处更加强有力。空气在那儿有一种纯净,能让心灵去掉污迹。”
12、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罗曼·罗兰的金句:“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13、在1902年创作完《贝多芬传》后,又相继出版了1905《米开朗琪罗传》、1910年《托尔斯泰传》合称《巨人三传》。
14、这句话出自罗曼罗兰的作品《米开朗琪罗》。
15、年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小镇,我们对这位伟大的作家,了解最多的是他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6、年傅雷翻译完《贝多芬传》后,又一口气把《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翻译完,这是将自己所受的恩泽馈赠给中国的年轻一代。
17、出自罗曼.罗兰巜米开朗基罗传》: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
18、贝多芬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他拒绝妥协他不认同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在奋斗!”而罗曼罗兰一生中最伟大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所要表达的精神和原形也就是贝多芬一生的缩影。
19、答: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原句是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20、《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53)写于1804年,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它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 这首充满大自然诗情画意的奏鸣曲是与《英雄》交响曲同时创作的。这两首杰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英雄》交响曲集中地揭示了贝多芬的英雄观,而《黎明》奏鸣曲则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的自然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学启示,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黎明》奏鸣曲是雄伟的钢琴田园交响乐。它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趣。全曲共分三乐章。第一乐章是采用奏鸣曲式。呈示部的c大调主部主题以短促跳跃的节奏型、同音反复的进行、明亮的倚音和灵巧的快速音阶描绘了曙光熹微、万物苏生的晨景。金色的阳光透过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小鸟在欢跃,牧笛在回响。接着,高音区清脆的旋转音型的出现,使人如临山谷泉边,倾听着流水滋滋。接着音型的密集、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变化,色彩斑驳的田野、生机勃勃的大地逐一展现。在E大调上出现的副部主题,具有明朗的曲调、清澈的音色、新颖的调性、和弦式的织体,如同一首颂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动人的赞歌先在右手高音区出现,接着又在左手中音区不完全再现,当它第二次出现时,右手灵活运动的音型,使这一主题溶汇到积极的运动中去,似乎是人们受到大自然的感应,整个心灵亦化入生命运动的节奏之中。在呈示部的结尾,随着节奏的发展和力度的增长,动力逐步加强、情绪越来越热烈,展现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雄伟画面。接着,辉煌的颤音,如闪烁不定的阳光,似波光鳞鳞的涟漪。柔和的旋转式音阶从高音区到中音区逐步下降,好似微风吹来了淡淡的花香。生机勃勃的运动亦逐渐缓和,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运动的停止,而是向掀起更大浪潮的展开部过渡。 展开部将呈示部的材料从旋律进行、节奏、力度和色彩等方面进行各种变化。开始时以凝聚而成的主部材料在不同调上楼进,斑斓多彩的快速音型在高低音区不停地飞跃,如莺歌燕舞、蝉鸣蝶飞。接着,副部积极的三连音型亦以不同的调性变化发展,好象是大浪淘沙、波涛翻滚。继而,密集的上行音型从低音区涌向高音区形成白浪滔天的气势。就在情绪高昂的戏剧性高潮中,再现部出现。新素材的运用、调性的变化使再现部面貌一新。副部主题在A大调出现,曲调更高亢、音色更明亮,更富于激情。但在第二句,主题就进行到同名小调,使热情、挚诚的赞歌带有几缕愁思。再现部的尾声较呈示部扩大了几倍,在发展手法及情绪上仿佛是第二个展开部。上下行音阶大幅度起伏,左右手快速音型的连续交替,从低到高的音浪冲击,充分展现出大自然的澎湃力量,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在副部主题再次唱出深情的赞歌后,急待解决的属七和弦延长音三次出现,仿佛作者在沉思中反复提出疑问,最后,充满活力的音型滚滚向前,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得到充分的肯定。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以《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最负盛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个钢琴学生必弹的。近代作曲家也都写了不少奏鸣曲,但形式比较自由,如李斯特的奏鸣曲,只有一个乐章。 钢琴奏鸣曲之于贝多芬,正如钢琴协奏曲之于莫扎特,是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形式,也是他真正自始至终都在创作的体裁。研究贝多芬的专家罗曼·罗兰已经指出,贝多芬对音乐的重大变革正是在《热情奏鸣曲》中酝酿,然后才在《英雄交响曲》中成熟起来的。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期,已经很少采用其它体裁,还是写下了超凡脱俗的晚期奏鸣曲,其中就包括了被称为“钢琴中的珠穆朗玛峰”和贝多芬自负要在五十年后才能演奏的《槌子键琴奏鸣曲》。可见,贝多芬的奏鸣曲是他内心的写照,也反映了他在音乐上的真正努力。后人把他的钢琴奏鸣曲称为钢琴中的《新约圣经》,正是实至而名归。
21、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有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等。罗曼·罗兰1866年出生于法国,是著名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等,还有人物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等。此外,他还创作了戏剧群狼,丹东,七月十四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