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高不是王维的诗,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唐代)-《登高》释义: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唐代)-《长安春望》释义:家的样子只能出现在梦中,我何时才能到达?春天到了,江上漂泊的人又能归几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唐代)《望岳》释义:等到我等到山顶,一定俯瞰群山。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唐代)-《登高》释义:艰难苦恨又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宋代)-《登飞来峰》释义:不怕浮云遮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就站在最高处。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李贺《句》释义:配着剑登上了高台,缓缓的送走了友人。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高适《宋中十首》释义:登上高台看着旧国,怀念古时候的秋天。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释义: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释义:登上高处目送友人离开,我依依不舍。只看到白鹤归来,却不见它带来讯息。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释义: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8、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9、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10、登高诗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黑云压城城欲摧白上上云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不大礼泉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登高》古诗原文:
13、杜甫《登高》
14、杜甫〔唐代〕
15、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1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杜甫这首《登高》历史上评价很高。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9、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20、《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21、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23、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24、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25、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2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7、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28、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9、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0、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32、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33、白话译文
3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代·杜甫《登高》
35、“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36、《登高》这首诗的作者不是白居易,而是杜甫。
37、《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3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0、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4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2、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4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4、“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45、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