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陶行知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1、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
2、教师正确的发展观是:教好学生,为人师表,跟党走。
3、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
4、教育产生力量:“教育是一种行动”。“教育就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教育产生生活力或创造力。这些“力”产生的大小取决于是否用多数人的力、行动的力、有组织的力、自动的力和手脑并用的力。“惟有从行动上得来的真知识,才是真的力量”。
5、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现在,“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6、行动的两条路线:“现在英美法意日俄的教育都注意到教劳心的人劳力,教劳力的人劳心,尤以俄国为显观。中国的教育自然也应该走这两条路线——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做工的人读书。”根据这两条路线,陶行知创立工学团。用他的话说,这是“知识分子与生产分子的合作”,“就好比是阴阳电之配合,两者配合后,就可以有很伟大的力量发生出来”。这个伟大的力量就是社会创造力。
7、“教学做合一”理论。
8、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9、“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10、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11、"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12、“生活即教育”是浓缩在生活教育中的本质内核,是生活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理论。它解决的是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究竟具备哪些特征的问题。它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它深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概括了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生活教育最基本的理论,它不仅主导着生活教育运动的方向,而且支配着生活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充实和发展。
13、也应有不断发展自身的使命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称职教师。
14、从教育上谋生活出路的七条原则: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到生活;从教到做;从被动到自动;从士大夫到大众;从轻视儿童到信仰儿童;从平面三角到立体几何。这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轮廓。“平面三角”指荀子批判小人的学习所用的话语:“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②“立体几何”指“教学做合一”。这七条原则见《生活教育提要》。这五个方面的主张综合起来可用一句话概括:“要从整个生活出发,过整个的生活,受整个的教育
15、忠诚教育事业,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职业感情、职业行为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把这种献身精神称为“教育的命脉”。他说:“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16、“生活即教育”理论。
17、“社会即学校”理论。
18、(二)教师发展的要求和目的
19、“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
20、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习。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7]关于学习态
21、陶行知有三大教育理念,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反对孤立的、单独的学校教育,而是将生活和社会都视为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把教育、学习、实践三个环节视为一个整体,对现代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22、生活教育之“生活”与“教育”,皆属生活世界之“生活”与“教育”,亦即四通八达社会中的“生活”与“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世界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3、过去,陶行知在改造乡村教育是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现在,全国是“科教兴国”。
24、(一)教师发展的必然性
25、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
26、“社会即学校”是对“生活即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它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办教育,以及在什么样的范围来实施教育的问题。它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力图通过教育来完成社会改造的大教育观。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理想同自己所憧憬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面去推进国民教育,大胆地尝试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由人民大众来创办“大众教育”的实践,为开发教育的多种途径,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27、高尚的情操,丰富的学识,专业的能力,慈爱的心灵。
28、“教学做合一”是实现生活教育的根本实践方式。“教学做合一”解决的是如何实施生活教育,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去推进生活教育的问题。“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与生活教育的本质密切联系;它以“行”为基础,自始至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以“创造”为目标,推动着生活教育走向更高境界。“教学做合一”不仅是科学的实践方式,也是有效的实践方式。
29、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有许多精辟的阐述,而教育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发展的必然性。
30、《陶行知教育名篇》内容提要序一: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目前“生活教育”学说在全国各地有了新的发展。
简述陶行知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31、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而教育能否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关键在于教师。
3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先进的教师发展观,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这里就其主要内涵谈几点认识。
33、在陶先生看来,教师不仅是一般职业意义上的劳动者,更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因此做一名教师,应有改造和发展学生的事业意识,
34、教师发展的目的是更好的发挥教育的功能,因此陶行知特别强调师生共同发展和终身发展。他曾指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关于终身发展,他说“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要对众生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
35、动态的教育目的:生活目的即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在变化中无时不出现问题和困难,“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生活在不断发展、不断生长、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教育是社会经验之改造”。教育过程即是对生活世界中的社会经验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36、陶先生指出:“新时代的教师,应具有三种条件:一是科学的头脑,二是劳动的身手,三是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三个条件,既是优秀教师必具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发展的总体要求。
37、(三)教师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38、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教育目标:“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要“自立立人”,“自卫卫国”。其具体要求有过多次阐释,直到1945年,、他明确为:“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而且以“民主第一”为指导原则。
39、序二:陶公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他极力反对“杀人的会考”,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听来。
40、我个人认为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学习、加大力度、活化训练思维,将陶行知先生的先进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