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伯温
1、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2、金盘荐麟脯,翠蕤拥青童。
3、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从中可以看出刘伯温个人能力超群,不过由于朱元璋的打压,没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4、神仙下天阙,左右翳玉虹。
5、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6、跟随朱元璋征战时,出生入死,功劳颇多,可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也是明朝的第一任丞相。李善长善于国政,筹措军饷,裁决事务迅速。因此,朱元璋的后方非常的稳定,将吏顺从,居民安然,军饷充足。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李善长,就没有朱元璋稳定的后方。
7、刘伯温(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
8、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封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先后攻占了元大都、元上都,推翻元朝的统治。
9、三国时期吴国重臣,齐悼惠王刘肥之后,扬州牧刘繇长子。
10、魏国公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11、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12、大明开国功臣的排名是:明朝开国功臣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等等。
13、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被卷入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14、李善长在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15、你好,明朝开国功臣排名如下
16、刘伯温距今六百多年了。
17、距今711年
18、郑国公常茂,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19、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以字行,浙江省青田縣(今文成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1],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及詩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後人比作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啓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2]他也是中国民间三大预言的作者,三大预言分别是《燒餅歌》、《金陵塔碑文》和《救劫碑文》又名《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
20、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21、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省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22、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23、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24、刘伯温是朱元璋开国军事,辅助朱元璋统一江南,北伐蒙元,建立大明,成就大业,明朝建立时间公元1368,距今四百多年。
25、酣歌殷溟徼,鱼鳖相噞喁。
26、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常识人物篇。
27、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28、刘基生于1311年7月1日死于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29、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30、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字伯温
31、测爱情运天象签约老师朱五九从自己最擅长的姓名学领域,为你揭开爱情的面纱。
32、冯胜,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与兄长冯国用都爱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筑寨自保。明太祖攻战至妙山时,冯胜随兄长一同归附,受到重用。冯国用累立军功,升至亲军都指挥使,去世后由冯胜袭其官职,典掌亲军。
33、刘伯温出世距2022年已经711年。
34、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着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35、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36、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37、流年运程2022解读八字密码,分析命局喜忌,揭示您一生命运、事业财帛、情感婚恋以及未来发展
38、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于1375年去世,从出生开始算距今有711年,从去世开始算距今有647年。
39、刘伯温生活在十四世纪,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
40、《郁离子》,刘基作品,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本书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刘基,字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
41、鲸鲵吐高浪,白日寒曈昽。
42、刘伯温的故居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不在江苏省南京市。
43、距今七百多年。
44、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
45、鄂国公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
46、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并尽力维持国家稳定。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47、邓愈(1337年-1377年),汉族,明朝开国名将。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他16岁领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
48、刘伯温又叫刘基,当年刘伯温的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在当时更是被称为“诸葛亮在世”,而且建立明朝刘伯温也是离不开刘伯温的帮助的,当年在多场战斗中也都是得到刘伯温的献计而成功平定的,比如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这样的大事刘伯温也都是功不可没,即便是当初的诸葛亮在之后也被封为了丞相
49、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朱元璋建国过程的历次大战,常遇春几乎都是先锋官,军中号称常十万,后随徐达北伐灭元,破元大都、上都。常遇春是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50、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51、鰕鱼涌姑射,月晕沧海风。
52、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
53、年左右。
54、冯胜曾大破陈友谅于石灰山,解安丰之围,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苏苏州)等,之后被升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55、邓愈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因为军功屡次升官,历官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谕德。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着一时。
56、-1311=711
57、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
58、忽然乘云去,寥落寒江空。
59、译文及注释
60、年(明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字伯温
61、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卒于1375年,明朝初年军事谋略家、政治家、诗人。他辅佐朱元璋开创明朝,成就帝业,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个割据势力的的战略大计,参与谋划平定中原的战略方针。为大明朝的建立和安定繁荣,立下汗马功劳。被朱元璋称呼为“吾之子房”
62、刘伯温距今645~711年之间。
63、刘伯温(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64、刘廌,(1361-1413)字士端、号约斋,又好闲闲子。浙江青田人。明代刘伯温的长孙,参政公刘琏的长子,世袭诚意伯、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时朝中奸臣掌权,祖父、父亲均被胡惟庸所害,刘廌无心仕途,一奉亲守墓力辞,归隐故里盘古(现南天镇新宅长寿村)。并将祖父的御书、诏、诰、行状集成《翊运录》,有《盘谷集》10卷传世。